1. 首页 > 印度传统占星

印度传统占星,印度占星第五宫

什么是古印度的吠陀占星术

印度(吠陀)占星学还可以被称为“周谛士”,或“光的科学”。就像天文学利用行星的光线来研究他们的方位和特性一样,印度(吠陀)占星学试图通过宇宙之光来理解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因果关系。

古典占星和印度占星有什么不同

不同:比如排盘,古占需要时间精确到分钟,印占需要时间精确到分秒;排盘方式:一个是圆盘,一个是方盘;古占日月为尊,印占太阳以凶论等。

谁能给我印度吠陀数学的详细资料---一定要详细!谢了

印度吠陀占星的介绍 所谓「吠陀占星学」(Vedic Astrology),或称「古印度占星学」(Ancient Hindu 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传统占星学。
「吠陀」(Veda)二字,原意指「神的启示」或「神秘的知识」,是印欧语系中最古的圣典文献。而吠陀经书之成书时期为公元前十世纪至前六世纪,为印度萌生之依始。虽说吠陀经成书于此时,但吠陀时期则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或更早。
「吠陀经」的知识可分为六个部份,统称「吠陀六支分」(Vedangas),此六个部份为科学(Shiksha)、音韵(Chhanda)、授记(Vyakarana)、语释(Nirukta)、祭礼(Kalpa)及周谛示(Jyotisha or Astrology)。而「周谛示」者,时间科学也,包括了天文学和占星学两种。其中「占星学」更代表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观察能力,故被认为是「吠陀六支分」中的最重要部份。
「吠陀星学」虽然有遥远流长的历史,但却比之其它家占星学(即西洋及中国两家),保存得更为完整。几千年以来,从未因为遭受到任何因素,而令其沦落失传,也没有受到外来的西洋思想影响,受到社会人士的鄙视。在印度的民族里,「吠陀星学」更一直被认为是高深的知识,高层及学术机构素来均设法保存它的完整,所以印度的占星学家一向拥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而研究「吠陀星学」的人士,许多均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博士者流,亦大不乏人。
与现今的「西洋占星学」比较起来,「吠陀星学」会显得远为实用。盖「西洋占星学」主要探究个人的脾气性格及天赋才能,即使在流运的各种技巧上,亦不擅长推断事件之发生时间。这是因为在西洋的文化思想上,一向均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个人的天赋能有多大的发挥,一生能有多大成就,是完全视乎个人的意愿而定,这种思想已在西洋哲学及上存有根深柢固的影响。反观印度人,他们的预测体系已经历几千年的磨练,在研究方面,主要强调个人命运里的事态,「宿命」思想比之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说明白一点,我们可以说在「吠陀星学」里发现,百分之九十五的研究是与个人的名誉、运气和财富等有关,而只有百分之五会提及个性和心理。一个人的人生中何故会发生若干事情,又或者是甚么因素影响个人,而令他遭遇到某些事情,如此种种的「西洋占星学」概念,在「吠陀星学」中并不存在。所以说「吠陀星学」是较为实体化,而「西洋占星学」则较为抽象化。然而「占星学」又在今日的印度人眼中扮演着甚么角色呢?
印度科学部长穆利马诺哈尔乔希(Murali Manohar Joshi)去年曾宣布该国二百间大学中,有三十五间必须设立「占星学」科学士课程。乔希其人不但是一名物理学家,而且在领导层中亦拥有颇高地位,他认为「伏陀经」和「奥义书」一类的古代梵文经书,蕴藏了所有科学知识的要领。
纵使乔希这项政策惹来印度国内众多科学权威的非议,但却反而受到「印度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而且公开发表言论,认为「占星学可被认定为一种科学,理由是它有值得探究的需要及价值。」
就占星学的本身价值而论,在大学内设立课程,可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观今所有大学均名正言顺地设有经济学课程,而且各国每年均支付顾问公司庞大的开支,以获得管理和经济上的咨询,方才实行诸项政策。在经济学家及管理专才的工作范围中,最重要的部份是「预言」,然而天晓得他们是否会比占星学家的预言更准确。
(二)在印度,已有好几位领导人公然咨询占星学家,在美国的列根年代,占星学家奎克利(Joan Quigley)也曾成功担任相同的角色。在「科学」中,强调要研究领导人的行为,在印度似乎未能完全了解当政者的决策方针,故此,有必要从占星学上着手。
(三)若说占星学本身充斥着,所以要否定它。可是,反对占星学的人不是也一样一般人对占星学的理解,对占星学缺乏正确的了解吗?所以,占星学并无任何足够理由因「」二字而被大学拒之门外。
由此可见,印度的「吠陀星学」既实用而又富有学术性,是十分值得探究的一门学问。
加分

占星术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佛学大词典 对“占星术”解释如下:
【占星术】 英语 Astrology。为藉星辰占卜吉凶之术。即依据行星与星宿之位置及形态,以占卜个人与国家命运吉凶之术。亦为一种判断善恶之术。自古各国均有此术。在印度,最早始于梨俱吠陀时代,有关之记载散见于吠陀文献。阿闼婆吠陀即载有多种关于现实之咒法,同时开始出现二十八宿(梵as!t!a^vim!s/ati -naks!atra^n!I )之名。至印度教圣典富兰那(Pura^n!a)之时代,有一种最具印度风格之占星术出现。据推测,印度之二十八宿乃传自西方;复有去牛宿(梵Abhijit ,织女星)而成二十七宿之说,为印度占星术之特色。维拉哈米拉(梵Vara^hamihira, 505~587)为占星术者之代表,精于西方天文学,着普利赫特桑希达(梵Br!hat -sam!hita^ )、普利赫迦达卡(梵Br!hajja^taka )二书,为古代占星术与判断吉凶之集大成者。夏尔都拉卡如那瓦达那(梵S/a^rdu^lakarn!a^vada^na )一经,在西元三世纪时被译为中文,先后有摩登伽经(竺律炎、支谦共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竺法护译)等译名,此经即有关当时印度天文学及占星术,其内详述二十八宿之名称、数量、形相、行程、神座等,并说明出生在某星宿下者之命运、性格、职业之选择、日常生活之吉凶等事。西元六世纪之大集经及其他佛教经典亦有关于占星术之说。又有关于各种天文、占星之悉檀多(梵Siddha^nta )一书之问世,西方十二宫(梵ra^s/I )亦于此时出现。由二十八宿、七曜、十二宫组成之占星术,即为今日流行于我国、日本的占星术之源流,不空(705~774)所译之宿曜经为其代表作。佛陀反对在其教义中援用占星术以及占卜吉凶。然于佛陀入灭后,由于密教之发展,占星术遂发展为重要之一环。在我国、印度皆有很多占星法。以供养星为目的之陀罗尼(梵dha^ran!I ),促成众多之仪式发达。其中以一行(683~727)所作之‘北斗七星护摩法’为最着。北斗七星之信仰系缘自我国之五行说,佛教亦采用之。在日本,透过汉译经典,传入很多印度之占星法,尤为密教之僧侣所用,占星术遂仪式化,至今仍颇为流传。[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昧神足品’、卷四十一星宿品、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八、大日经疏卷四](参阅‘佛教天文学’2671)

印度人 不吉利数字

偶然看到你这个问题,让我会想起我在印度生活的两年。首先我想说印度人对数字的贡献是最大的,现在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印度人最先使用的,然后据我在印度生活的经验,好像他们没有对什么数字感觉到不吉利,即使有也很难得说一定是哪个,因为印度跟中国的民族结构不一样,是由好几个大的民族组成的,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很大,超过五千万人口的民族就有好多个,所以你的问题好笼统哦。

分宫制的常见分宫制

看到目前许多朋友发出来的星盘,大都是使用Placidus分宫法制作的,这是由于许多软件默认的分宫制就是这个。所以,也造成了许多朋友对于别的分宫制不是很了解,这里就作一个简单介绍好了。
在占星学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分宫方法,而不同的宫位制也使得许多朋友常常犯迷糊了。在不同的分宫方法中,会导致星盘中行星所坐落的宫位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对于星盘的分析的时候,造成混乱。
占星学上的宫位制大概可分为以下两类︰ (1)整宫制(Whole House System)
等分法,一宫30度,从上升点落入星座的0度开始第一宫,因此宫位和星座是完全重合的。约出现于天宫图创始之时B.C.2~3世纪左右,普遍为古时的占星家所使用。
整宫制是最古老的宫位制,世界知名占星家 Robert Hand有写书专门介绍它,高格林的统计雷达图也影响了一些占星家重新评估这个已经作古的宫位制。由于占星术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巴比伦、印度、希腊),因此出现这种均分黄道为十二宫位的分宫法。但这类分法到高纬度地区越发困难。最极端的例子是在南北极圈内,极昼、极夜期间内黄道和地平线根本没有交点。
(2)等宫制(Equal House System)
等分法,一宫30度,从上升点开始第一宫,宫位和星座不重合。起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目前使用者以英国占星系统的占星学家为主,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为了教学的方便。
和整宫制有一样的问题。因地球自转的轴心与黄道的轴心偏离23.5度之故,在接近北纬或南纬66.5度的区域,也就是高纬度与低纬度地区,其天宫图特别容易产生MC-IC轴心严重扭曲的现象。
(3)以中天(MC)为准划分的等宫制(Equal(MC))
类似于等宫制的等分法,一宫30度,但是以中天(MC)为10宫头,其他宫位以此为准排列。这时上升点一般不是第一宫宫头。
(4)太阳宫位制(Solar House System)
等分法,以太阳所落的星座度数开始第1宫,然后依次按一宫30度排列。
太阳宫位制也是通常媒体上出现的太阳星座运势预测的基础。
(5) 吠陀制(Vedic House System)
等分法,上升点在第1宫的15度,也就是上升点每侧15度作为第1宫,然后依次按一宫30度排列。吠陀制是印度占星学才会用到的宫位制,其论断系统自成一格,国内少有人研究。 也称为四象限宫位制,需要先定出上升、下降、中天、天底四个关键点,把命盘分成四个象限
普拉西德宫位制(Placidus Houses System)
中文译为普拉西度制,现在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宫位制。这个方法是由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普拉西度提出的。方法是以天底到上升星座,以及上升星座变成天顶所需时间来划分,以地心为主轴计算,每两个小时移动一个宫位。这样,以上升星座为第一宫的起点,天顶为第十宫起点,从而借此找出其他宫的起点。这种分宫制度,需要将时间和出生地的经纬度进行结合来计算,因此会出现“劫夺宫”的情况,使得某个星座的行星失去影响力。
柯赫宫位制(Koch House System)
又称为出生地分宫法。是由十九世纪的一位德国占星师怀特(Walter Koch)所创,虽然也是结合了时间和地点的分宫方法,但是是先确立出生时的天顶位置,再将其沿着白昼的黄道逆行推回上升星座的时间,从中依次确定第十一宫和第十二宫的位置,最后才得出所有的宫位。这种分宫制,主要是结合出生第的纵坐标。目前许多北美、德国附近的占星师比较热衷于这种分宫制。
Equal分宫制
又叫等宫制,是目前所知历史最久的分宫制了,其确切成形的出现时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了。这种分宫制的计算最为简单,在找出上升星座以后,从上升星座开始,每30度划分为一宫。但是,这种分宫制的天顶与天底则需要重新计算,因为第十宫的起点并不等于天顶,所以不能弄混了。这套分宫制目前使用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据说英国占星学会的占星师,目前大多采用的是这套分宫制。
坎帕那司宫位制(Campanus House System)
又叫坎式分宫制,是十三世纪Giovanni di Campani所创。这种分宫制是将包含东方地平面到天顶的主垂圈均分为12分,再以南北极平于赤道为轴心而投影到黄道上。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行没多久以后就被约翰穆勒改变了。
Meridian分宫制
又称子午线分宫制,是1900年,由澳洲的占星学家赛瑞尔(Zariel David Cope)提出。其方法是以天球南北极为轴所架构出来的圆,再将赤道均分为十二等分,从子午线开始,将十二个等分点投影到黄道而划分出十二宫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分宫制中,天顶是第十宫的起点,但是上升星座却不一定在第一宫,因此在这种分宫制中将上升星座称为东升点或者赤道上升。只有在赤道出生的人,其东升点才能恰好位于上升星座。许多汉堡学派的占星家是使用这样的分宫制的。
芮吉欧蒙塔那司宫位制(Regiomontanus House System)
又称为芮氏分宫制,是十五世纪的占星家约翰穆德(拉丁文名字是Regiomonta-nus)所创。这种分宫制的计算方式,是以天球赤道与东方地平线的交汇为起点,在赤道上均分12点,然后再将点以南北极平于赤道为轴心,投影到黄道上而确立十二宫的位置。虽然这种方式是从坎式分宫制演变而来,而一直到普拉西度分宫制出现后才被取代。但是其对宫位精巧的构思,使得许多占星家在进行时辰占卜占星术时也坚持使用。
锥心宫位制(Topocentric House System)
又称为锥心分宫制。这种分宫制与普拉西度分宫制类似,不过在地点的角度上,普拉西度以地心为中心,而锥心分宫制则以出生地的地表为中心来计算。目前也有许多占星家使用的。
以上的分宫制属于目前较为常用的几种分宫方式,另外还有一些由于不太常用就不详细介绍了。由于对于星盘的考虑的角度不同而出现的各种分宫制,在解释上也各有优劣,难判高下,所以在目前,占星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分宫制。各位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选择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