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易经属于什么学说

易经属于什么学说,易经属于什么学

内容导航:
  •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 什么是易经?
  • 请教专家:易经是一种什么学说?它是科学还是?
  • 易经归属于哪个学科
  • 易经和八卦属于什么教??
  • 什么是易经学
  •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家的经典是“五经”,按汉代以后的排列,它们分别是《易》、《书》、《诗》、《礼》、《春秋》;道家的经典是“三玄”,按魏晋以后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易》、《老》、《庄》。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饶有兴趣的现象:历史上径渭分明的儒、道两系,竟均以《易经》为自己的哲学经典。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后世的学者争相以前人的经典作门面,还是儒、道两家本出于一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探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联系,便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解决的首要课题。
    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匮乏、文献与传说的真假难辨,检阅诸多版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一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是有意无意地被忽略掉了。于是,谈儒者始于孔、孟,说道者肇自老、庄,而在此以前的中国哲学,则只留下混沌不清的一个疑团。
    B
    从时间上看,《易经》恐怕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书了。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直接目的显然是用于卜筮。卜筮术起于何时,至今难以考定,《周礼·春宫·大卜》有所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三易”之法。由于年代的久远,夏之《连山》、殷之《归藏》早已失传,唯周之《周易》保存了下来。现存《周易》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另一部分是《易传》,这是对《易经》部分的解释和发挥。《易经》与《易传》不仅成书年代相差了数百乃至上千年,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大的距离。前者文风简朴,专注卜筮;后者着意发挥,兼及社会人伦之事。因此,哲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属于儒家经典或道家著作,而《易经》则只是一本卜筮之书,除包含了一些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之外,没有太多的哲学价值。
    这种简单化的处理给我们留下了三点疑问:第一,从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看,《易传》之所以能够从《易经》中引发出大量的哲学思想,难道是偶然的吗?第二,从文本之外的影响来看,如果说儒家对《易经》的发挥是偶然的,那么《易经》对道家的影响也是偶然的吗?第三,在上古时代,也就是在人类的智慧刚刚形成的时代,我们难道能将卜筮思想与哲学观点截然分开吗?
    所谓“哲学”,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命运和价值的认识。在上古时代,这种认识不可能不体现在先民的卜筮活动中,因为这种知天而务事、通神而佑人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总体把握和规律性探寻。这种把握和探寻无论在今人看来是多么的荒谬,但却是上古人类竭尽心智的努力和严肃认真的追求,因而不可能不带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因此,正像马克思曾说过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认为,《易经》不仅是中国哲学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种观点绝非笔者所独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皆可引以为说。”
    C
    作为中国哲学的武库和土壤,《易经》这部古朴而神秘的著作究竟给我们透露出哪些重要的信息呢?我们知道,《易经》的主体是卦象,至于卦辞和爻辞只不过是用来解释卦象的。因此,要分析《易经》的哲学思想,首先必须从卦象入手。卦象,从微观结构上讲,是由“--”、“—”二爻组成的;从宏观框架上讲,则是由这两种爻象不断变化、不断组合形成的流动而封闭的系统结构。如果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加以提炼,在微观结构上,我们可以得到有关“阴阳”的世界观;在宏观的框架上,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周易”的方法论。
    那么,《易经》中的“阴”、“阳”或者说“--”、“—”二爻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这一“易学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曾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揣测和推断。在诸多的揣测和推断中,我觉得那种认为“—”、“--”二爻分别象征男女生殖器的观点最能令人信服。这是因为:第一,从直观效果上看。此说似比那些将“—”比作天之混然一体、将“--”比作地之水陆二分之类的说法更接近古人发自具象的联想能力。第二,从发生顺序来说,此说似比那些认为“—”、“--”缘自“九”、“六”之数据之类的说法更接近古人先具体、后抽象的思维逻辑。第三,此说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且也最能说明《易经》与儒、道之间的内在联系。
    D
    恩格斯曾经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在上古社会,种的繁衍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男女交媾与繁衍子孙之关系的发现,是人类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秘密的发现不仅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先民们对于宇宙万物的总体观念。“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传·系辞》)可以想象,当伏羲氏之类的古之贤者发现了男女交媾以生育子孙的秘密之后,便把这种知识扩而大之,不仅发现动物也是雄雌交媾的产物,而且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是由两种相反相成的原始生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便类比男女生殖器的形式,产生了“--”、“—”二爻,并推演出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以预测和把握人生、社会、宇宙的规律。因此,这里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是说近取自人类自身的男女之器,远取自动物之身的牡牝之器,然后引申、推演,形成八卦。
    E
    与西方哲学相比,这种“阴阳”世界观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义:第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的哲学思想,最早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来的,但是中国的哲学萌生于人类自身的生产,因而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和内倾性;而西方的哲学则发源于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因而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外倾性。因此,西方人总是在外在的彼岸世界中寻找宇宙的根据和生命的寄托,而中国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文化。第二,由“阴阳”而构成的中国哲学原型具有一种先天的二元论倾向,不承认任何一元的、独断的宇宙本体,这种倾向弱化了中国人的形而上学兴趣,并导致了对的排斥力。而由“水”、“火”、“理念”、“太一”之类组成的西方哲学原型则具有一种先天的一元论趋势,这种趋势强化了西方人的形而上学兴趣,并导致了的信仰动机。第三,从哲学史的角度看,外倾的、一元的、西方式的哲学原型容易导致相互排斥的哲学派别和体系,像中世纪的唯名论与实在论、近代的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现代的科学思潮与人本主义都是如此;而内倾的、二元的、中国式的哲学原型则容易产生相互补充的哲学派别和体系,如儒家和道家便是如此。F
    《易经》对儒、道两系的影响,不仅具有世界观的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如果说《易经》的世界观表现为“阴阳”,那么,《易经》的方法论则体现为“周易”。“周易”二字,不仅仅是书的名字,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的标志。简单地说,“周”为周而复始,“易”为日月交替,前者提供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卦象结构,后者提供了一套“简易”、“变易”、“不易”的解卦原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素朴辩证的方法论。
    与西方哲学相比,这种“周易”方法论的形成,至少具有以下三重意义:第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均以素朴的辩证法为主要形式,即强调对立面的转化、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然而相比之下,古希腊虽然也有“中庸”的哲学观点和“大宇宙”与“小宇宙”的思维框架,但远不如中国的“周易”精神那样古老、自觉和成熟。第二,从消极的意义上讲,这种“周易”精神的存在从客观上限制了形式逻辑的发展,使中国的名家学派远不如古希腊的诡辩派那样引人注目,也没产生亚理士多德《工具论》那样丰富而严整的逻辑学体系。这种影响甚至导致了中国人对于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本能的反抗和拒斥,即用素朴直觉的“系统论”来抵御近代科学的“机械论”。第三,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种“周易”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却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古代文明,它不仅使中国古老的中医、气功、围棋、京剧至今仍具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使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G
    从世界观上讲,儒、道两家是对《易经》阴阳思想的历史性拆解。
    作为儒家学派的阐释和发挥,《易传》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易经》中原本混沌未明、主次不清的“阴阳”观念伦理化、秩序化了。《易传·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天。”这样一来,“乾”、“坤”两卦之间,不仅有了天地合德的意义,而且有了“统”与“顺”的差别。这种由“雄”、“雌”引申出来的“天”与“地”、“统”与“顺”之间的差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将成为代表父系社会伦理观念的儒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与儒家哲学的命运有很大不同,道家哲学长期以来一直处在意识形态的非正统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若寻找其最初的历史根据,我们便会发现,道家一开始就是作为被推翻的母系社会的代言人而出现的。在这一意义上,老、庄哲学中的没落情绪,可被视为被父系社会所彻底埋葬了的母系社会的历史折光。因此,尽管道家哲学也是对“阴阳”观念的历史性拆解,但其侧重点不在于提高“阳”的地位,而在于发挥“阴”的功能。
    从这种立场出发,道家对《易经》中的“阴阳”、“雌雄”、“柔刚”思想的阐释与发挥,自然有着与儒家完全不同的侧重点。《易传·系辞》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阳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老子·四十二章》却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易传·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庄子·天下》却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论语·阳货》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老子·二十八章》却说:“牝常以静胜牡。”《易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七十六章》却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论语·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二十八章》却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NFDC3�。为天下�NFDC3�,常德不离。”《论语·宪问》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德充符》却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孟子·公孙丑上》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老子·七十八章》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种阳与阴、雄与雌、刚与柔、动与静、主动与被动、有为与无为的相互排斥,不仅表现了儒、道二系在两性文化上的明显差异,而且反映了《易经》“--”、中“—”二爻在逻辑上的分化与拆解。
    H
    如果说,从世界观上讲,儒、道两家是对《易经》“阴阳”观念的逻辑性拆解;那么从方法论上讲,儒、道两家则是对《易经》“周易”思想的历史性发挥。
    首先,《易经》中有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从男人不同于女人,女人也不同于男人,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也离不开男人,男女结合才能生儿育女,从而产生出新的男人和新的女人这种最最简单的道理生发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儒家致力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道家则致力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和谐。
    其次,《易经》中有关质量互变的辩证原理,最初体现在对卦象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此基础上,从维护父权社会既有的统治地位出发,儒家的“中庸”思想旨在通过限制量变而防止质变的形式来保持现有秩序的平衡和稳定。与之不同,从对抗现有秩序的目的出发,道家则企图利用“无为”和“促变”的形式,进行消极的反抗和颠覆。它们都是对质量互变原理的具体运用。
    最后,《易经》有关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既有日月交替的变革精神,又有周而复始的理论局限。而这其中的贡献与局限,也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和发挥。儒家从“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滕文公》)、“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中总结出社会循环论的思想;道家则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十六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的格言中表达了自然循环论的思想。然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过是《易经》中那个周而复始的卦象结构的放大而已。

    什么是易经?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请教专家:易经是一种什么学说?它是科学还是?

    易经
    在周易文化里面风水,手相,卜卦,命理等都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由《周易》学说衍生出来的分支学科,它们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周易》学说的理论体系。
    至于它是科学还是是见仁见智的事,我认为易经是科学
    风水学是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等多种人文和自然学科,它追求的是建筑的人文美与环境的自然美的高度和谐,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它,不要带上的有色眼镜直接把它纳入了糟粕。
      易经的很多理念在现在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比如它的追求平衡的理念对于现在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意义。周易文化中,无论是看风水还是看其他的什么,都有一个潜在的中心词,那便是平衡。但我们人类一直以来却都在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我们滥砍滥伐,过垦过牧,围湖造田大自然于是以泥石流,土地沙化,沙尘暴风靡,湖水面积萎缩等方式惩罚我们。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很多都是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这种平衡理念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
    易经亦能协助自然科学的研究,现在很多自然科学家都开始在进行科研研究的同时,读读易经,启发自己,以协助自己的科学研究。但目前研究周易的文科方面的人才仍然占了大多数。我想我们研究周易的不能仅限于文科类的人才,学习自然科学的也应该花点时间研究研究周易,这样周易才能在文理人才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解释或者说破译,也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协助人类事业的发展。
    我想现在很多人直接把周易文化看做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来自那些一知半解的江湖术士。现在街头的那些个看相算命的,大部分都只是学了一点周易的皮毛工夫,就出来打着周易大师的幌子来混饭吃。声东击西表现得很玄乎,味道十足,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人们觉得实在是太没道理太不靠谱了,于是周易被扣上了的帽子。
    易经并不是,而是尚未能被人们完全解释的科学。我们怎么能在现代人们无法解释其现象,无法很好体会其精华的时候,就给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冠上的头衔呢?周易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而神秘玄深的礼物,我们应该努力探求其中的奥妙,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指导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莫要二字蒙蔽我们的双眼,掩埋了周易文化的实有光辉。

    易经归属于哪个学科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易经》是智慧,是上层的,总的东西;而学科是下层,是分的东西。这就好比说,我们可以问人是什么动物,却不能说动物是什么人一个道理。
    《易经》是总的,上层的,后续很多学科分支,都源自易经,或者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与《易经》有关系。比如中医源自《易经》,中医属于医学,这是学科。而《易经》是源头,不是学科。
    《易经》虽然是总的,但一样有很多特性,比如玄妙,所有大家说这是玄学;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自《易经》,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都是从《易经》发源,所以我们说这是群经之首,是国粹,是国学;《易经》有大智慧,很多人说,这是哲学;然而不论怎么说,说到是什么学,也都是分,而易经是总的东西。如同先有混沌,而后有阴阳一个道理,《易经》就是混沌,后续才有各阴阳学科。

    易经和八卦属于什么教??

    易经和八卦属于道教。

    易经八卦是指易经中的八个卦象,先天八卦创始人为伏羲,后天八卦创始人为周文王。《易经》,天地万物变易之学,《八卦》,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用来算命,预测吉凶。

    《易经》,天地万物变易之学。易是变化,经是道理。探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真理,进而引及人事,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八卦》,用八种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并通过这八种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进而推及人事规律,企图达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扩展资料: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

    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

    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八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什么是易经学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