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脾脏五行所属

脾脏五行所属,脾在五行属土

内容导航:
  • 脾在五行中属于哪一行
  • 五脏六腑之脾脏
  • 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人体什么器官
  • 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哪五行,又对应哪些季节,还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 人的五脏分别对应哪五行?
  • 五脏对应的五行是什么?
  • 脾在五行中属于哪一行

    脾属土。五行分阴阳,故土也分阴阳,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带火。
    脾乃胃之脏,胃为脾之腑也。

    五脏六腑之脾脏

    五脏之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

    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人体什么器官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哪五行,又对应哪些季节,还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心——火——夏
    肝——木——春
    肺——金——秋
    肾——水——冬
    脾——土——长夏

    人的五脏分别对应哪五行?

    五行:木




    五脏:肝




    五味:酸




    五色:青




    五脏有:肝




    六腑:胆
    小肠

    大肠
    三焦
    膀胱
    依次对应

    五脏对应的五行是什么?

    五行秘术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学说。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定。但从现有的资料看,至迟在战国中后期,阴阳五行学说已颇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等。司马迁《史记》称邹衍深察阴阳消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通,学极博洽,乃阴阳五行术之大家,王公大本一接其术,无不惶然顺化。迄于秦汉,"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阴阳五行说由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和《春秋繁露》等著作的出现而得以发扬光大.,以阴阳五行生克为原理的"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相胜说"广为流行。然而,无论主张五行相生还是主张五行相克,此时的学者皆是用阴阳五行说解释社会的演进和历史的嬗变。西汉以降,阴阳五行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世间的一切事物皆被分成阴阳两大类,都被赋予水、火、木、金、土五行中某一行的属性和特点,人世万物因之架构起生与克的关系,而其动静变化、吉凶福祸则全在生与克之中。
    作为一种宇宙生成、天地化生的理论,阴阳五行说与《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理论,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水、火、木、金、土五行构成的。
    五行有生有克,有克有生,旺而需制,强而需化。这种生克制化的辨证关系,在哲学家那里成了阐释"造化之理"的理论依据,在术士那里却成了预测社会治乱、人事吉凶的神秘魔方。术士将五行与九宫八卦、天干地支、《可图》、《洛书》等联系起来,形成了固定的对应关系,东方震甲乙寅卵三八木,南方离丙丁巳午二七火,西方兑庚辛申西四九金,北方坎欠癸亥子一六水,中央己辰丑未五十土。
    此外,五行与声、色、味、五脏、六腑、五常等也存在着对应关系。术士正是利用五行与各种物象的对应关系,根据五行生克推断人事吉凶。其中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是根据五行生克难论生辰八字了。此外,相术、堪舆、占星、风水、六壬、太乙、奇门遁甲等,都需要依托阴阳五行说,借五行生克来增强其说服力和可信性。阴阳五行说因之而成为神秘文化的另一重要源头。
    说到阴阳哲学,有必要探讨一下被人们称之为"阴阳鱼"的太极图。太极图又称古太极图或太极八卦图。它是由黑白两人类似鱼形的图案构成的一幅圆图,图的四面八方配有八卦,八卦的位置通常是按伏羲八卦或文王八卦方位排列。 千百年来,们在试图破译其奥秘的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更为神秘的含义。在不断地破译神秘和制造神秘的过程中,太极图成了一种神秘之图。
    太极之说虽然出自《周易》,但太极图的出现却是宋代的事情。宋代有两张太极图流传,一是出自周敦颐之手的太极图,一是上面那种太极图。据说,太极图出自汉文帝时的河上公之手,河上公传与魏伯阳,以后又传给钟离权、吕岩、陈抟,陈抟又传给种放,种放再传给穆修。太极图到了穆修手里之后,又通过两个途径流传,一是通过李之才传给邵雍,一是直接传给了与邵雍同时的周敦颐。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自上而下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无极而太极,第二部分为阴阳动静,第三部分为五行生克,第四部分为男女,第五部分为万物,自上而下是由一种相生关系纽结的。
    自上而下看,是天地阴阳男女万物的化生;自下而上看,则可探知人事、万物的生成之源。由此可见,周敦颐的太极图实际上乃是宇宙万物生成理论的图解。上面这张流行的太极图,据说是由朱栗的学生蔡元定用重金从青城山道士手中购回的。这张太极图不仅在古代中国十分流行,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既为中国人所熟悉,又为许多了解华夏文明的国际友人所喜爱,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用太极图作所徽,新加坡航空公司用太极图作机徽,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用太极图作会徽,就连韩国的国旗上面也赫然绘有太极图......太极图在现代社会仍在普遍地高频率地使用着。太极图表现、象征抑或预示的究竟是什么呢?J时至今日,仍然是各执己见,难定一尊.有人认为它是太古"外星文明"的遗留物,有人认为它是上古巫规文化的源头,有人认为它是远古图腾崇拜的写照,有人将其视为道教的象征,有人把它看作世界上最早的脑电图,有人则认为它是洛河与黄河汇流时那种壮观景象的形象描绘.....所有的解释都不外乎两种路子,一是把太极图看成具象之物,给以具象描述;一是把太极图视作抽象之形,进行抽象概括。无论是具象描述还是抽象概括,各家之说都很难融合。不能融合,自然就无法互补,所以,对神秘的太极图的阐释与对《河图》、《洛书》的阐释一样,赵解释越复杂,越探讨越神秘。太极图成了《河图》、《洛书》之外又一难窥其堂奥的谜团。
    术数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其产生、形成和文化功能而论,术数无疑应该属于神秘文化的范畴。它不同于自然的神秘化,也不同于人的神秘化。它是沟通人与自然、人与各种观念形态的"灵物"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在痛苦、傍徨、苦闷、孤独无助时寻求未来道路的一种心如往。由于神秘文化的影响不少人相信{通过术数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及灵物的沟通,进而对国家、社会和人事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中国古代术数尽管名目繁多,花样翻新,但就其理论基础和依托而论,基本上不出阴阳五行、《易经》和《河图》、《洛书》三大神秘文化渊毅的框范,各种术数的神秘性也多自这三大神秘文化渊蜜而来,正如清纪晓岚等人所说:"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四库全书提要》)。《易》卦和五行术自不待论,它如占星术、相术、星命术、风水术、六圭术、太乙数、奇门遁甲等,都与这三大神秘文化渊藏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