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城隍庙太岁金镇

城隍庙太岁金镇,年底什么时候还太岁

内容导航:
  • 上海城隍庙谢太岁怎么操作?
  • 上海城隍庙建立有怎样的历史?
  • 以前的城隍庙的用途是什么?
  • 上海城隍庙的介绍
  • 太岁符什么时候烧? 今天本命年,年初去上海城隍庙请了太岁符,当时庙里的...
  • 关于上海城隍庙敬神明
  • 上海城隍庙谢太岁怎么操作?

    各庙宇拜太岁的流程大同小异,按庙方的安排进行即可。

    上海城隍庙建立有怎样的历史?

    上海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是上海市重要的道教宫观,原为金山庙,也称霍光行祠,是汉代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的供奉之所。

    明永乐年间,知县张守约将霍光行祠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秦裕伯为上海的城隍神,庙内祀奉秦裕伯和霍光两人,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一庙供二神”。

    1535年,嘉靖皇帝下令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4字镌刻在山门的石碑坊上。后来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扩建。

    城隍庙的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是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总面积达33000平方米左右。

    至后来,上海城隍庙称为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在内的建筑群,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

    城隍庙的大殿正门上悬挂有“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也就是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的坐像,左右陪侍有文判官、武判官、日巡、夜查以及八皂隶。

    殿内的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

    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

    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

    用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有匾额“牧化黎民”。

    第二对立柱上悬有对联,用以警示世人:

    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

    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面阔3间,为歇山顶式建筑结构。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我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个人的年运有关。

    我国古代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到癸亥结束,以60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来,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的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

    在民间,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这种仪式被称为“顺星”。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慈航大士和天后娘娘3位娘娘。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中间悬有“慈航普度”4个鎏金大字的匾额。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和财神,主管功名利禄、平安和财运,香火最为旺盛。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作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庙内的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

    城隍殿中央供奉的是神红脸木雕像,城隍神正襟危坐,殿内整个布局仿照明代县衙的公堂陈设,显得仪仗而又森严。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城隍神夫人储氏,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城隍神的父母。

    文昌殿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是主持文运功名的神。文昌帝君左右两侧供奉的是他的侍从天聋和地哑,文昌像双目深邃、神情和善。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龙椅上,周仓、关平神色恭谦微谨,神像造型丰满,神态逼真。

    1709年,清康熙皇帝下令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买潘氏豫园故址并归于城隍庙,称为西园。

    之后由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称盛一时。豫园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具有浓郁的我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豫园园内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40余处古代建筑。

    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在老城隍庙内,还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以前的城隍庙的用途是什么?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从原始信仰说起
    城隍庙(2张)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 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
    汉代纪信,最早的城隍人格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相传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汉代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称帝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据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周瑜和城隍庙要早四百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王曲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王曲城隍紧邻唐长安城,更成为官府及民众祭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祭祀活动的盛况。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来管制官吏。王曲城隍纪信也被封为“忠佑安汉公”,元代时追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并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城隍神与现世行政机构相对应,但其职能高于现世行政长官,由此来达到对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精神统治。王曲城隍被明王朝封为“忠烈侯”,享正三品,祭祀活动更显重要和隆重。清代继续沿用明代制度。
    据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记载,至宋为止,各地共有供奉纪信的城隍庙数十处,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民间普遍信仰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朝廷册封城隍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始封城隍为王爵。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
    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它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 清代,基本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
    1.西安都城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级别最高、影响最大、已有620年历史 西安都城隍庙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朱元璋亲自敕建,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亲自负责监修,在唐辽王府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修建之初,被朱元璋敕封为都城隍庙,统辖西北诸省大小城隍。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创建至今,已有620年历史。 六百多年来,风雨经桑,朝代更迭,都城隍庙历经兴衰。自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西安就失去了作为国都的优势和辉煌,明清之际,经济中心也以江南为主,陕西渐渐成为西北偏远落后的地区,但当年朱元璋敕建的都城隍庙,威严依旧,雄伟依旧。 清雍正元年重修 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甲于关中 清雍正元年,一场火灾烧毁了都城隍庙大部分建筑,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将军,下令拆除了明秦王府,用秦王府的木料重修了都城隍庙,重修之后“规模宏大,殿宇辉煌,碧瓦丹檀,雕刻精美,地基之广,甲于关中。 清光绪十三年不慎失火 损失惨重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庙前商民不慎失火,烧毁了山门,及东西两庑商铺,损失惨重,时任陕西巡抚叶伯英亲自倡导,募资重修。 1942年日本侵略军轰炸 尤为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轰炸西安城,在城隍庙里投掷了两枚炸弹,炸毁了藏经阁,许多明代珍贵文物字画、《道藏》、经典、,鼓乐古谱等大量文物毁于一旦,大殿东北角及后檐部分惨造炸毁。残檐断柱,弹孔痕迹至今依稀可见。 解放后形成城隍庙小百货市场 鼓乐名扬四海 解放后,城隍庙的道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城隍庙由于良好的群众信仰基础,每逢初一,十五信众如潮,摩肩接踵,周边百姓过境必经,因而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小百货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西大街的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城隍庙的鼓乐更是名扬四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的许多专家教授,纷纷来此采风调研。1961年,城隍庙住持安来绪道长应邀率领鼓乐社赴京演出,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佳话。安来绪道长被载入《世界音乐大辞典》,成为近代史上被载入《大辞典》中的两名中国民间音乐家之一。(另一位为阿炳) 文革期间活动被迫中止 文革期间破四旧,城隍庙首当其中,庙门前的大牌坊,被当时的西安古建队拆除,辟为柴火。大殿内的紫铜铸造的城隍神像被推倒熔炼,经书乐谱纷纷被烧,庙内道众乐师流落民间,活动被迫中止,香火中断。 八十年代以后修复西大街牌坊及两庑商铺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以贯彻落实。西安市高度重视,投入巨资修复了西大街牌坊及两庑商铺。庙内道众备受鼓舞,省吃俭用,多方化缘,已修复了文昌阁、二道门、东西配殿及两庑厢房等建筑。
    2.浙江省宁波市城隍庙
    城隍庙又称宁波郡庙,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宁波府城隍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之一。该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后屡遭火灾,现存的庙殿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的。郡庙有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戏台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如今,城隍庙已经成为宁波最大的购物中心,这里商店林立,小吃遍布,实为了解宁波民间风情的一大好去处。
    3.湖南省安仁县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县城城关镇凤凰山,为安仁境内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安仁县道教协会就设于庙中。庙中主持为李松林道长。 城隍庙处在凤凰山腰,座东朝西,青山环抱。庙宇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凤凰山灵气也赋予了该庙以无限生机。因为有此庙的存在,凤凰山也成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人间仙境。 民间传说凤凰山的菩萨灵,有求必应,由此招来边县区众多信男善女焚香,多年来香火兴旺。
    4.甘肃省兰州市城隍庙
    城隍庙在兰州市张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汉将军纪信,又名纪信庙。明代重修后改易现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1956年辟作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
    5.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普宁故城洪阳(古代洪阳镇是普宁的县城,2008年进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古镇)东北侧,洪阳城内下草埔,县衙东北约三百米处,与文昌阁毗邻,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之时,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为古建筑物。 各地城隍庙剪影(12张) 康熙三十四年,知县赵勉周重修中堂及门楼廊庑。四十八年知县安定枚(镶红旗人)重修后堂两廊六司房舍,前后为三厅二天井宫殿式结构,共三进十一间,东西宽约二十七米,南北六十米,总建筑面积约1620 平方米。前厅为三山门,门楼左右供奉马官,门风左右为千里眼、万里望,中厅正殿供奉城隍爷塑像。后厅分三殿,分别供奉城隍夫人、十八罗汉和千手观音,体现了中国佛儒合一思想。正殿与后厅三间,有放生池,池中放养龟鳖,池两旁植木棉树,池中间有拱桥,正殿前天井有参天古榕,正殿两旁廊庑供奉神像。整座城隍庙有大小佛神像共108樽。 每年正月十七或正月十八,洪阳就会有“营城隍公”,也就是“洪阳城隍公皆同夫人出游盛况”,场面极其热闹。洪阳镇著名的古建筑还有德安里等。洪阳城隍庙与林则徐逝世的地方“林则徐纪念馆”(也就是“文昌阁”)毗邻,共同组成一个景点。
    6.广东省揭阳市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今市区城隍路,始建于南宋,后遭毁,于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内有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城隍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压力,结构独特,历经地震,虽墙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栋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浑遒劲,兼有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是揭阳市古建筑物历史遗存的精华。 揭阳城隍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位于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许德重建。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据《揭阳县志·坛祠》载,城隍庙在城东解元坊,深二十六丈,广八丈。城隍庙庙宇以大殿为中心,南北轴线,左右两廊、两厢为对称建筑,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夫人厅),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
    7.河南省郑州市城隍庙
    在郑州市商城路北,(全称城隍灵佑侯庙)。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庙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卷棚出厦,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在上下飞舞,有荷花、狮子在左右陪衬,异常生动;大殿正脊两端雕有吞脊吻兽,两侧刻滚龙数条,并饰凤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过海”及苍松翠柏、人物、鸟兽,构图和谐精致,栩栩如生。
    8.山西省长治市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城隍庙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纵轴线长达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9.河南省安阳市城隍庙
    道教庙宇。在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鼓楼东街。始建年代不详;明代洪武二年(1369)重修。庙宇坐北朝南,现仅存牌坊、大门和五座大殿及东西厢房等建筑,多为1982的重建,昔为祀奉城隍神之所,今是安阳市著名的古迹之一。
    10.广东省惠州市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平海古城西侧,该庙建筑面积达430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曾多次重修。“文革”期间被全部拆毁。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当地群众和同胞捐资重修。城隍庙建筑精美,每层的檐周都雕塑着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故事。从庙门到檐栋、神像、案台、楹联、碑刻、雕塑等,都保留古建筑艺术特色,其文字和绘画,贯穿着规劝人们驱恶从善的意识。庙前有城隍炮楼,右侧有城隍亭,高6米,三层结构。右前角有戏台和可容纳2000人的露天广场。
    11.省台南市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省台南市中区清水里青年路子 133 号,原为福建省隶属之府,故名 (府城隍庙) ,是最早兴建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永历二十三,清朝几经修复。庙内供奉城隍老爷,配祀二十四司,庙虽小而香火旺。每逢农历五月十一城隍圣诞祈福还愿更是络绎不绝。清朝乾隆年间为主要的七寺八庙之一,现被列为二级古迹。
    12.省澎湖县城隍庙
    道教庙宇。在省澎湖具马公镇重庆里光明路二十号。据《寺庙大观》记载:创建于清初,乾隆二十四年(1759),曾重修与扩建;同治四年(1865)当地文人:于庙内殿中成立宣讲社,继设诱善堂,次分设德善堂,互为对化;光绪十二年(1886)整修,并增建庙前照壁等,尔后又历两度改建及修葺。该庙格局采四进式,占地面积四百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拜殿、正殿及两侧护室等。三川殿燕尾飞翘,直指云霄,顶覆红瓦,不施雕饰,古朴大方;正殿内神龛正中主祀城隍神,红面乌须,温文尔雅,文、武判官侍立左右;殿梁间悬一大算盘,上刻写“世事何须空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沿过水廊而行,可见两旁护室,室内分别供奉城隍神的部属神将。七爷谢必安、八爷范无救、四大将军、注禄司、阴阳司、褒善司、注寿司、速报司及罚恶司等,诸神面目各异,尊尊手持刑具,威武勇敢,令人不寒而栗。
    13.陕西省三原县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廓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14.省新竹市城隍庙
    新竹都城隍庙的简介
    新竹都城隍庙位于新竹市北区中山路上,列属二级古迹,其庙宇规模在当时是全之最,专门掌管阴间与阳间赏罚善恶的神明为城隍,所以城隍庙的布置犹如古代的衙门;新竹都城隍庙庙埕的市集小吃摊,成为新竹特色之一。
    新竹都城隍庙的历史发展
    新竹都城隍庙创建于清乾隆13(西元1748)年,由淡水同知曾日锳倡议兴建,在西元1875年设台北府,但府治仍在新竹,因此将城隍爷晋升为府城隍(绥靖侯),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爷,北港妈祖婆’的称誉;至西元1891年,全台官民在此举办护国佑民怯除灾厄祈祷醮法会,故于次年改封为‘晋封威灵公,新竹都城隍’,为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庙,也是唯一的省级城隍庙,又因显灵御匪有功,光绪皇帝颁赐‘金门保障’匾额,更是新竹都城隍庙重要文物之一,其后陆续获历代皇帝封赠成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爷。
    新竹都城隍庙的建筑风格
    新竹都城隍庙历经多次翻修,如今所见的外貌为民国13年的修建,以三川殿及三叠式屋顶最具特色,庙内文武判官范、谢将军及四捕快之雕琢更是精致传神;悬挂在屋梁上的大铁算盘,据传是城隍用来计算人世罪恶的,所以两旁的对联写着‘世事何须多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新竹都城隍庙门前的石狮及其他雕饰均有艺术价值,龙柱是台北名师辛阿救的作品,雕工细腻生动,进入大门上方的八卦藻井,为泉州惠安大木匠师王益顺之作,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15.上海市城隍庙
    在上海地区众多的道教官观中,上海城隍庙以其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相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黄浦区老城隍庙
    上海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05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16.山西省芮城县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芮城南街,也是芮城博物馆所在地。宋大中祥符年间( 1008~1016 年)创建,明景泰六年( 1455 年)重修,清顺治三年( 1646 年)冬,寝殿被火毁重建,此后又经康熙 十年( 1671 年)、道光九年( 1829 年)的重修和咸丰元年( 1851 年)的增修。 历经千年的兵火战乱和风雨剥蚀,集中了宋、元、清三代建筑风貌的城隍庙能保存至今,可谓一个奇迹。享亭为元代遗物,俗称“看台”,柱子粗矮,斗拱硕大,建筑形制粗犷而浑 厚,古朴的外貌具有浓厚的早期建筑特色,使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动荡不安的金元时期,匆忙粗 糙但不失精美的建筑工艺。 献殿与享亭之间是东西厢房,左右对称,面阔九间,进深一间。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 外露四根明柱,前檐还有插廊,中部辟门通往大殿,卷棚顶,为清代所建 。 最精彩的当属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头有卷刹,柱体有侧角,柱头斗拱为五铺作 双下昂形制。屋顶举折平缓,斗拱硕大,拱瓣清晰,为典型的宋代规制。歇山部分的“二龙戏珠”琉璃悬版为明代制作,富丽堂皇,端庄肃穆, 琉璃鸱吻及琉璃脊饰色彩绚丽、精美绝伦,系古建筑中的罕见之作。大殿形制古朴典雅,雄伟壮观,虽经历代维修更换过少量构件,但大木构件 及斗拱仍为宋代遗物。它屹立在这组建筑群中间,仿佛一位贵夫人,那种雍容华贵自不待言。 碑郎里收集陈列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至明、清的历代名碑、造像碑、墓志铭等 98 通,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具有极为珍贵的参考 价值。馆藏文物还有大型通景堆绢《郭子仪诞辰祝寿图》屏,吴镇、米芾、董其昌等名家墨笔画卷,以及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所赠佩剑等珍贵文物。徜徉在这里,从一砖一石中,从那些梁架与斗拱间,古文化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
    17.广东省鹤山市城隍庙
    在鹤城镇昆源路西端(古劳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是建县初期县城内“十祠八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庙宇。原占地约700多平方米,庙分前、中、后3座,有两天井相隔,前座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只剩下后座。天井两侧建有瓦面遮挡,右边承放有“地保神”、“一见发神”(济公)、“赵大元帅神”、“加福加寿神”;左边承放有“灵神”、“二王爷神”、“五王爷神”、“包公神”、“寿星公神”、“太岁神”。后座正面有二条石柱直立,上刻一副对联,乃是清人手笔,苍劲有力。上联:“久仰神灵几同水族燃犀潜分异路”,下联:“重新庙貌从此山城控鹤永镇名区”。门口两侧有两个马步(士兵)牵着马守候,随时待命。后座庙内有直径40公分的圆柚木柱4根,支撑上盖,柱脚为花篮式石垫座。厅中央承放着玉皇大帝,城隍爷在右,文昌君在左。每天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等等 有很多的~~~~~~

    上海城隍庙的介绍

    道教著名庙宇。在上海市南市区豫园内。原是金山庙,祀奉汉代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故又名霍光行祠;明永乐年间 (1403—1424),时任上海知县张守约将其改建为城隍庙,并改祀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天顺年间(1457—1464),上海知县李纹重修庙宇,建亭殿前,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并建造牌坊一座,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刘一炉重建,万历三十四年(1606)焚毁于火,后不久知县李继周再次重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史彩捐俸倡修,并建鼓亭二所,康熙四十八年(1710),本地乡绅于庙东构建东园,凿池造亭,堆叠山石,栽植花草,扩庙基10余亩,雍正十三年(1735)时住持募修殿宇,乾隆十三年(1748)寝宫焚毁于火,时知县王促重建,乾隆中叶豫园荒圯,被庙内以廉价购得作为西园,分地修葺,辟为各业公所,庙基扩大至36亩8分,乾隆五十九年(1794)道会司葛文英募建后楼,嘉庆三年(1798),大殿再次建复,并设道会司和二十四司于两庑,道光十六年(1836),两庑及戏楼毁于火,后又得募资重建,道光十六年(1842)英军占领上海城,曾以其庙为驻电地,咸丰三年(1853)小刀会占领上海,设部于庙内,前后住居一年有余,咸丰十年(1860)该庙成为英法军队营房,历经数次兵占,庙内破坏一空,面目全非,同治年间(1862—1874)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先后倡捐大修,历时十月,庙貌焕然一新,重复壮观,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王柔暄募捐建头门、二门、大殿、戏楼、鼓亭等;民国年间(1912—1949),两遭火焚,时有重修,其中1926年由杜月笙、黄金荣等人发起捐资修葺时,始全部建成钢筋水泥仿古大殿。极盛时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等殿宇。是上海著名的道教庙宇。

    太岁符什么时候烧? 今天本命年,年初去上海城隍庙请了太岁符,当时庙里的...

    对着太岁符,拿,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108遍,大概是几分钟的时间就念完了,然后烧了即可。然后倒在没人踩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太岁就是十二药叉大将,每个月有一由药叉大将轮流值守,这十二药叉大将,又有二十八星宿的手下,我们中国人讲的太岁就是这些人,而这些药叉大将,太岁就都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眷属,所以你只要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108遍,即可化解

    关于上海城隍庙敬神明

    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4年为火所焚,1926年开始重建,1927年完工,大殿即是重建于1926年的城隍庙大殿,为全部钢筋水泥结构仿古大殿。
    元辰殿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
    慈航殿: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
    财神殿
    财神殿:财神殿内供奉财神、招财仙官、进宝仙官、利市仙官、纳珍仙官。
    城隍殿
    城隍殿: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娘娘殿
    娘娘殿: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
    父母殿: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
    关圣殿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