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古人起名的忌讳

古人起名的忌讳,古代人取名字的规矩

内容导航:
  • 古代人取名字是有很多禁忌的,古代人取名有什么避讳呢?
  • 古人取名的那些讲究:好听的名字背后到底有哪些忌讳?
  • 古时候的人们取名的时候,都有什么忌讳?
  •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取名有哪些禁忌?
  •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么讲究?如题 谢谢了
  • 古代人取字有什么规则?
  • 古代人取名字是有很多禁忌的,古代人取名有什么避讳呢?

    古代人取名字其实也没有多大的避讳,只要不是和皇帝啊,这样的贵族农民或者是怎样就可以因为和皇家的人重名的话,不仅特别尴尬,而且是特别不礼貌的一件事情,严重的话可能会有不好的后果。

    古人取名的那些讲究:好听的名字背后到底有哪些忌讳?

    取名的忌讳

    随着风水命格文化的发展,“好命”与“好名”的联系,古人对于名字也愈发重视了。很多人的名字开始引经据典,如“柳如是”取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公子扶苏取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此后,便开始有了一系列的避讳,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避统治者名,其次在《礼记·曲礼上》曾说过,"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这取名之人,不能以国家命名,不能以山川日月命名,更不能取疾病的名称。

    当然,这只是在《礼记》中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起名忌讳的条目也越来越多。如约定俗成的不能以牲畜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名。唐代的陆龟蒙在《小名录》中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也。还有个最特别的,如今很流行的重字名,在古代女性眼中是避之不及的。在当时人眼中,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当然,男人不能取重字名。此后,在读音上也渐渐有了要求,一般取名都取“双声叠韵”,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如刘希夷、沈既济。

    古人取名也有流行字

    如今取名,“子”“梓”“涵”这样的字很多见,有趣的是,古代也是有流行字存在的。例如在现在看来很好听的,王羲之,王献之。那是由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特别青睐“之”字。相同的还有,裴松之、寇谦之。另外“僧”这个字在当时也很流行,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这些取名大多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子涵”、“梓萱”这波大风潮逐渐过去后,现在的取名倾向又开始朝着“男楚辞,女诗经”的复古风靠拢。总体而言,名字只是一个被赋予美好意愿的代号名称,真要与命运联系到一起实在有些牵强。但一个好听而富有深意的名字,的确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古时候的人们取名的时候,都有什么忌讳?

    古代的忌讳分为“公讳”和“私讳”,对于君王的名讳,百姓是不能直接叫的,还有贤人圣人之类的人物,譬如“孔子,老子,就不能直接叫其名讳,要用尊称,这些是“公讳”,“私讳”就是对家族长辈亲朋好友,要注意称讳,不能当面直呼其名。譬如,苏轼,他有个称号叫“东坡居士”,字“子瞻”,同僚好友可以唤作苏子瞻或者苏东坡,而不能直呼苏轼。

    汉族的起名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要避开先辈的名讳,因为汉族的传统对家族辈分是非常重视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下犯上,后辈取名用了先辈的名字,不但乱了辈分顺序,跟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另外,不管谁家取名,都要避开“黄帝,周公,孔子”之名的。在清朝,娶错名字,那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弄不好会受株连九族的刑罚的。

    五代时期,有个叫冯道的,官做的很大,养了很多门客,一天,其中一个门客讲“道德经”,讲到“道,可道,非常道”的时候,这个门课马上反映这个“道”犯了主人的名讳了,马上改口说成“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可见,古人对这个称讳有多么在意。

    另外,古代也有个说法,就是名字越土,这个小孩就越好养,譬如司马相如的小名就叫犬子,古代人们取名有没男女之分,《孟子》一书中讲到猛汉打死一只老虎,那个大汉的名字竟然叫冯妇。后来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就开始觉得去个好听的名讳显得高雅,于是大街上好多人都改了名讳,但是贵族们就不高兴了,觉得这样下去就没法显现自己的高贵地位了,就让皇帝下令禁止民间私自改名,哪怕是跟权贵们起的名字音同字不同都不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取名有哪些禁忌?

    在当今这个时代,给新生的婴儿起名字算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都大多不再遵循古代的规矩,或者家谱中传下的辈分,而是翻翻字典或者是一些诗歌、经书。怎么好听、怎么顺口就用什么名字。不过,在古代,取名字是个非常高级的“技术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随便取的,古代生产水平低下,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花钱请个有名的读书人或者风水师起名。在古代,对于取什么名字也有很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为了保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秦始皇

    名,最初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代号,但是经过时代发展,名的意义的进行无限的延伸,对于人的一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规则,《左传·桓公六年》曾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身上的特殊标记为名,如果身上的胎记、特征、遗传疾病等;所谓义,古人通过对宇宙、星象的观察和天地景象的环境,或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比如以日月、山川为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和祖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在取名时的六条禁忌,分别为:“不以国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为名,不以隐讳为称,不以畜生,不以器币为姓。”

    避讳,有官讳与私讳(或家讳)之分,前者,是由官方(如皇家、地方的行政长官)所规定的名讳,例如,避开圣人的名讳,就属于官讳。截至到民国,官讳就有不断严苛化的趋势,有些甚至距离最初的规定已经是分道扬镳了。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层托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社会等级通过姓氏分开。


    孔子

    所谓的“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以及尊者的名字。人们在说话和书写不能乱用文字,如皇帝的姓名,一般用圣上来代替,还有就是古代的先贤圣人,例如孔子,孔子原名孔丘,我们来称呼的话,就要说是孔圣人,孔夫子等等。一旦触及这些人物名字的时候,就要设法避开或者是改写,这就是避讳。封建时代,避讳可以说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一旦触犯可能招致大祸上门的。

    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六国的余孽用伤害他,也为了体现他的无上权威,为了避他的名“政”字,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于是“正月”便被读作“征月”了,直到现在,仍旧沿用这个读法。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讳“世”字,以“家”取替,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为了避开李世民的名讳,为了躲开“世”这个字,杜甫将“世”换成“家”。

    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姮娥”改名“嫦娥”。如若后羿活过来,听到“嫦娥奔月”这个典故,肯定是一脸懵逼,因为认不出来媳妇的名字。到了东汉时期,为了避开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东汉的“秀才”们集体改名叫“茂才”。对于当时的秀才来说绝对一脸无奈。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玄”这个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绝对是个常用字,为了避开康熙的名讳,可是把当时的大臣可难坏了,于是便规定在书写“玄”字时要少写最后一笔,甚至在说话时也要改为“元”字。

    清代刊印的书籍,便把汉代著名的儒学家郑玄印成“郑元”,原因就在于此。再如,现代的邱姓,原来并没有没有“阝”旁边,这是雍正时期为了避开孔子名讳而加上去的。例如现在北京故宫的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为避皇帝的“玄”字名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

    除了要避开帝王的名讳,有时竟连朝中的大臣的名讳也要避开。如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出任宰相,此后几起几落,仍能死灰复燃,四次出任丞相,先后居相位之尊长达十七年之久。由于宋徽宗太依赖于蔡京,蔡京之名声震朝野内外,从人名到店铺,都需要避开蔡京的名讳。当时国都开封设京东、京西两大区,只好改称为畿左、畿右。宋徽宗政和年间,江西的一名临川考生蔡经国考中进士,由于“京”跟“经”同音,遂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改名为蔡纯臣。


    宋徽宗

    避大臣名讳的相对要少很多,不过,百姓在为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对其敬而远之,生怕招致灾祸,再加上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名字就起的比较随便,也就是常说的“起个贱名好养活”的态度,名字往往都带有侮辱性,比如狗剩、小狗等等。

    大家熟知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主角田登,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州官的统治权威,因为“登”和“灯”同音,为了避开自己的名讳,连管辖区内每年元宵的灯会都讳了,把“灯”改为“火”!其实古人的避讳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普通老百姓在取名的时候,总是避开统治阶级的名讳,如果不避讳,严重者可以遭来杀身之祸。所以,历史上因为避讳的问题,出现了“文字狱”。

    避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它的存在不仅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对后人对于古人的文献书籍出现严重的干扰,对于书上出现的陌生的人名,甚至可是说是云里雾里,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任何的说明和注释,让后人读起来如坐云雾,昏昏欲睡。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么讲究?如题 谢谢了

    6.30开门

    古代人取字有什么规则?

    一是要与名相关,二是字数限制,一般可以是单字或者双字,不超过两个字,其它没有特殊要求。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

    扩展资料:

    字可以理解为是名的一种延伸,所以后世古人根据名的含义来取字的情况很多。

    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字”首先代表了成年的意义。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要举行成人礼,这标志着从孩童到成人的转变。行礼之后就可以开始享受成年人的权利但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字则是这一成年的印记。

    古人既已成年,就意味着会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尊重。以前的乳名、小名等也不能再让人随意称呼,否则就显得太过轻慢无礼。因此就需要再取一个用于成人社交的尊称,这就是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