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谁是管姻缘的

谁是管姻缘的,道教掌管姻缘的神仙

内容导航:
  • 佛教四大菩萨哪个掌管姻缘
  • 管理人间姻缘有哪些神仙与星君?不知的莫瞎扯!谢谢。
  • 中国古代神话中主管世间姻缘的神叫什么名字
  • 佛教中主管姻缘的是谁
  • 月老殿可以一个人去祈求两个人的幸福吗
  • 什么叫月老?
  • 佛教四大菩萨哪个掌管姻缘

    据我所知天上的月老和红娘是管这事的,还有就是根据因果,阎王爷也能定因缘,有根据的;
    宣化上人开示录 摘选:杀生受报的可怕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梁武帝在位时,中国的佛教很兴盛。民间凡有婚礼或丧事,都请和尚去念经。今天时代不同了,现在只有丧事,才请和尚去念经;遇有喜事,例如结婚、产子时,却没有人请和尚去念经。其实这是错误的。无论红白事都应该请出家人去念经回向、种福,一方面可以超度亡者,一方面可以为存者增福。
    梁武帝时,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某次,一个有钱人家有婚事,便请志公和尚去念经。他一踏进门口,便叹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
    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是什么意思呢?“孙儿娶祖母”,你说怪不怪?原来,这位祖母在临终时,她拖着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惟独我这个小孙儿,没有人照顾。唉!怎么办呢?”说完便去世。
    她到了地府,阎罗王便判她:“你既然这样宠爱孙儿,还是回去做他的妻子,好照顾他。”于是,祖母便托生来做孙子的太太。所以世间上的前因后果,有时是很可怕的。
    志公和尚往炕上看看,便说:“猪羊炕上坐”,往菜锅里一看,便说“六亲锅里煮”。原来,从前被人宰的猪呀羊呀,现在都回来吃人,抵偿宿报!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现在反而回来受人烹割,在锅子里还债。
    “女吃母之肉”。在外面,一个女孩子正在吃猪蹄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子打父皮鼓”。志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乐的,打锣鼓、吹喇叭、吹笛子,好不热闹!有个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驴皮造的,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啊!于是,“众人来贺喜”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但志公和尚只叹息:“我说真是苦!”其实是人以苦为乐呀!大家听了这段公案后,应该知道杀生食肉的可怕。又研究这个“肉”字:
    “肉字里面两个人,里边连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
    所以,能够茹素是最好的。但吃斋时不要再取什么斋鸡、斋鸭、斋鲍鱼等名字。既然吃斋了,为什么还放不下?单是起这些荤的名字,里头就含有污染的种子。所以以后不要用荤名去题斋菜。
    四大菩萨可能也会管因果的因缘事吧 .....

    管理人间姻缘有哪些神仙与星君?不知的莫瞎扯!谢谢。

    答:

          那么,姻缘是由谁来决定的呢?民间一说是由“女娲娘娘”,认为女娲捏土成人,有男有女,成双成对,从出生之时起就已经有了定数。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是“月老”,说月老手里有一根红线,他把红线拴在谁的脚上,哪怕多坎坷、多困难,最终也一定会走到一起成为夫妻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由来。

          还有两种说法,相信大家都看过《天天有喜2之人间有爱》吧,里面的兔儿神也被当做姻缘之神其中一位。包括民间广受欢迎的和合二仙也算一位。

          就连红楼梦里戏份不多的龙套——警幻仙子也被尊为爱神,只不过不太有名罢了。


    Q1:月老

          众所周知,媒人有个雅称,叫做“月韦固在宋城(今商丘)遇月老来,还有一段奇趣的传说。

           唐朝元和二年,杜陵有个叫韦固的书生去清河访友,途中借宿在宋州宋城县南店客栈。同住客栈的张姓客人听说他还没有娶妻,说是要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儿介绍给他,约定第二天早晨在龙兴寺门前碰头,告诉他女方的回音。

           次日四更天时,韦固就匆匆起床赶往龙兴寺,张姓客人还没有到,倒见一须发银白的老翁坐在台阶上,倚着布袋对月翻书。他踅过去窥看,却一字不识,便对老翁说:“小生熟读经书,怎么一字不识?”老人笑笑说:“此非人间凡书,你如何识得?上面所载,是天下男女匹配的婚牍。”

           韦固将信将疑,又问布袋里装的什么东西。老翁道:“是为红线,用来系夫妻两人的脚,一男一女降生时就已拴住了,以后即使仇敌之家、贫富悬殊、丑美不等、相隔万里,也必成夫妻。”韦固益发惊奇,再问:“小生的妻子应是哪位千金?”老翁翻了翻书说:“宋城南店北面卖菜陈婆的女儿便今年才三岁,十六岁时与你结为连理。至于潘昉之女,与你无缘。”

    韦固暗想,她十六岁时,我已过而立之年了,哪有差这么多年的?于是说:“可否得见未来的娘子?”

           老翁领着他进入一个菜市场,看到有个瞎了一只眼的妇人,抱着个小女孩蹒跚而来。其指着小女孩说:“这就是你的娘子。”韦固生气地说:“若我知书达理之人,岂能娶乡野老婆子家的粗俗女儿,不如杀了她吧。”老翁哈哈大笑:“已是赤绳系足的了,岂可逆转?”言毕飘然而去。

         韦固哪里肯信?令仆人杀了小女孩,仆人胆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间,拔腿逃之夭夭。

         以后年复一年,虽有好事之人为韦固提亲说媒,却都未成功。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韦固家未成而业已有,在相州刺史王泰手下当了参军官。王泰欣赏他才学过人,将女儿许配给了他,择定黄道吉日拜堂成亲。新娘王氏年方二八,美若瑶池仙子下凡来,韦固满意非常,夫妻相敬如宾。

           那新娘眉目间总贴着一朵彩色纸花,晚上睡觉时也不取下,沐浴后还要重新贴上。韦固忍不住询问原由。回说小时候被歹徒刺伤,贴纸花以掩饰伤疤。

           韦固暗暗吃惊,再问妻子身世,王氏如实道来。

           王氏襁褓中时父母双亡,跟着靠卖菜为生的奶妈陈氏艰难生活,后来陈婆打听得她的叔叔王泰当了刺史,便送与王泰收养。王泰当作亲生女儿一般对待,抚养至十六岁时把她嫁给韦固。

            听完妻子叙说,韦固大为诧异,想起了当年龙兴寺前遇见老翁对月翻书事,认定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间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乐道这桩奇遇,至远近皆知。稍后,学人李复言把这则传闻取名“定婚店”,收录在《续幽怪录》一书中,由是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月老”即是婚姻介绍人。


    Q2:和合双仙

              相传唐人有万回者,此人生性痴愚,他有个哥哥在边东当兵,久绝音讯,其父母日夜涕泣想念,于是他出门如飞,一日往返行万里,并带回一封哥哥笔迹的家书 给父母,故被号为“万回”,张万回形状怪异,传说是神仙转世,唐高宗曾把万回召入宫,武则天还送他锦袍玉带,他所说之事多有应验, 万回死后,宫廷、民间都奉祭他,认为此人能未卜先知,排解祸难,而唐明皇亦有封赐,后人视为“团圆之神”,称之为“和合”。

            宋时,老百姓在节日要祭 万回,相信能使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 由于其名称为“和合”,后世的人认为和合应该是两位神灵的合称,就是“寒山”和“拾得”,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合亦辗转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三云:“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今其祀绝矣”。
              清翟灏《通俗编》(无不宣斋本)卷十九“和合二圣”条云:“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似寒山、拾得即和合二圣者。

            然和合又称二仙,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云:“说话间,四灵大仙过去,只见福、禄、寿、财、喜五位星君,同著木公、老君、彭祖、张仙、月老、刘海蟾、和合二仙,也远远而来”。旧时其中像常绘作蓬头笑面之二人,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和(荷)揩合(盒)好之意,于婚礼时陈列悬挂。或常年悬挂于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初本祀万回,万回兄戍安西,父母遣其问讯,朝赉所备往,夕返其家,日行万里有余,故号万回,此亦家人和合之意,故宋时祀以为和合之神。

            《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八期所载《“和合二仙”传友情》,则仍以和合二仙为寒山、拾得。其故事略云: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远村,虽异姓而亲如弟兄。寒山年略长,与拾得共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始知,乃弃家去江南苏州何山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觅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开荷花而前往礼之;寒山见拾得来,亦急持一盛斋饭之盒出迎。二人喜极,相向而舞。遂俱为僧,开山立庙曰寒山寺”。直到现在,(苏州)寒山寺里还存着一块青山碑,碑上刻着见兄弟俩的形象,上面写着寒山、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识字,历代来只知道一个拿‘荷’,一个‘盒’,因此称之为‘和合二仙’”。

               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画像石刻。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


    Q3:兔儿神

             殷善,是广陵村人士,大约十九岁,聪明俊美、品行高洁又谦逊,受到许多人爱慕。殷善与驻防守军耿汉成为朋友,而感情超越一般男性情谊。闲暇时,欢愉地牵手逛市集,甚至在情不自禁下,解衣共卧,深情相处。又会结伴在园中种了遍地的幽兰作为相守的誓约,在烛火下讨论诗词而通宵不睡,邻居村妇还会群聚偷看而十分羡慕他俩。

            没想到,突然有乱军来攻击,把城包围七日就攻破,驻守军队大败溃散,杀了无数的权贵!领头的首领是喜好男色的,就叫人把殷善强行掳走。而这时城中哀鸿遍野,瘟疫开始四处蔓延。数天后,耿汉骑着马在晚上回到城内,听到自己的爱人被掳的原因,脸色惨然,惊怒的抓着自己的配剑,痛到骨子里,又想到各种忧虑,掩面流泪说不出话来。

             半夜耿汉一个人站在庭院中,向天上的月亮祈祷,祈求能守护殷善。突然天上照下万丈光芒,即使是炎热夏季,空气中竟传来凉爽香气,夜空中飘着五色云彩,缓缓落下一个俊秀的少年神仙,他说:“我是月宫兔神,亲自下来凡间是要赠送捣药月饼,治疗瘟疫灾情,并怜悯耿汉你一片诚心,所以愿意帮助你。”乡间里民听到之后又惶恐又惊喜,纷纷前往跪拜求药,吃下这有特殊香气的药饼之后都康复了。

            月兔神又把两人作为相守的誓约所种的遍地幽兰都变成了黄金兰花,又嘱咐说:“就用这千两黄金兰花财物,去跟乱军把殷善赎回来。”

            一切结束后,耿汉与殷善长跪流泪感谢,并说:“我们两个何其有幸可以亲眼见到月兔神,并得到您的相助,现在诚恳地向月宫与兔儿爷神祈祷,怜悯我俩,允许我们永远相伴不分离。”月兔神人温和的说:“就像月光普照每个人一样,我应允你们,终身厮守。”两个人听到月兔神的应允,高兴的又跳又叫。

           突然有天上仙乐伴着霞光瑞气,一位容华端丽、仪貌和悦,自称“姮娥古仙”的神人踏着彩云从天上降下,所有乡民都惊悚的看着。神仙对大家说:“我奉了月宫主人,太阴星君的旨谕,特来恭请月兔神回到广寒宫”。突然两位神仙就踏着云凌空消失了,所有乡民跪拜,并互相奔走告知,就在各地都建立了兔儿庙来供奉。而耿汉殷善就从此相守到老,共同度过五十二年丰衣足食的日子。

    中国古代神话中主管世间姻缘的神叫什么名字

    月合老人

    佛教中主管姻缘的是谁

    没有主管婚姻的。
    佛教讲智慧、因果,一切因果皆自己造,因缘皆自己修,什么都靠自己。
    阿弥陀佛,祝吉祥。

    月老殿可以一个人去祈求两个人的幸福吗

    可以的,一个人也可以去祈求两个人的幸福。


    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一年一度相会的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鹊桥相见,七月十五再次分离。在这短短的七天之内,人间有多少痴男怨女也在苦苦地求着爱情。七夕之际,想求一段好姻缘,应该拜哪位神仙呢?这位神仙,便是道教中掌管姻缘的月老。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专管婚姻的红喜神(媒神),主职男女婚配良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道教神仙的月下老人,不仅手执红丝线,系千里良缘,还帮助人禳解情感和婚姻中的诸种纷扰和不顺,最终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婚姻幸福、家庭和睦!正因此,其信仰颇广泛,祠庙也有不少。


    月老的信仰肇始于宋代。但远在唐代时,李复言所著传奇小说《续玄怪录》中有一篇“定婚店”的故事,其中就已经涉及到月老信仰了。故事主人公杜陵韦固,父亲早亡,多次想早日娶妻,却最终无成而罢。元和二年,韦固外出游历时有人给他提亲,韦固求妻心切,天尚未亮就到了约定的地点。只见有一老人依靠布囊,借着月光看书。老人自称幽冥之人,掌管天下男女的婚姻簿。老人布囊中装有红丝绳,“以系夫妻之足”,男女双方“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故事中于月下披阅婚姻簿的幽冥老人就是执掌世间姻缘的月老。

    各地祠庙中的月老都被塑造成慈眉善目的老者形象,他手握婚姻簿和红丝线,与“定婚店”中老人的形象基本一致。同时,他原为“幽冥之人”的属性褪而不显,而是以一尊鹤发童颜的道教仙人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各地的月老祠、月老殿大多附设在道教的宫观之中,道教亦肯定月下老人的合婚之功,尊之为“合婚联姻、正缘尊神”。


    道教对月老信仰的接纳,是和道教对待男女婚姻的开明态度分不开的。虽与儒家侧重社会人伦有异,道教更加看自身生命境界的修为,但在对待世俗婚姻的观念上,发源于我国本土的道教同样秉承了中国易文化中“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生生观念,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天地万物不离阴阳二气,阴阳和谐,夫妻同心,家庭才能和睦,人类才能繁衍。正如《太平经》所言,“天统阴阳,当见传,不得中断天地之统也,传之当像天地,一阴一阳,故天使其有一男一女,色相好,然后能生也”,相反地“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若男女不能婚配,则会导致绝灭后世人类,这是不合天地自然之道的。

    此外,道教还从正常人自身的生理健康角度肯定了婚姻的作用,且并不支持普通人强行禁欲。高道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壑问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后世的高道陶弘景、药王孙思邈等同样强调了“阴阳不交伤人”的观念。道教提倡妇贞夫信、阴阳和谐的婚姻观,承认夫妻间的正常生理需要的同时,则反对不合自然的恣情纵欲。正因此,世俗中的单身男女求偶不遇或是在婚恋中遇到了棘手问题时,总会到道观中来请道长指点迷津,或是举办增强情感的男女和合法会。这一切,都是要借助于月老的功劳。


    站在修道的角度来看,众生的相思之苦、婚姻抵牾,乃如道经《升玄消灾护命妙经》中所言,是众生自身不能辨识有无真相,以至于沉滞声色、漂浪爱河欲海,不得休停解脱。身陷世俗中的痴男怨女,因为参不透、堪不破,所以往往苦不堪言。助他们脱离情网纠葛,收获美满的爱情与家庭生活,是道教接纳月老这位媒神的另一层原因,同时也体现出道教具有人性化的现实关怀。

    什么叫月老?

    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出现。记载了唐朝元和二年,巧遇月下老人。 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 月老由此而来,此后世代相传,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后来也成为媒人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