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吉凶以情迁什么意思

吉凶以情迁什么意思,吉凶以情迁出自易经哪一卦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贤明的人言辞少,急躁的人言辞多。
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
躁人:急躁的人。
《易经》里面提到,吉祥的人言语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躁人之辞众”,言语很多代表内心怎么样?很急躁,好像不讲话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释

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系辞传》)
相得则吉,不相得则凶的“情”当然是情感之情。韩康伯云:“近,况比爻也。《易》之情刚柔相摩,变动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违之患也。或有相违而无患者,得其应也。相须而偕凶,乖于时也,随事以考之,义可见矣。”[17] 韩氏的诠释相当深刻,把阴阳、刚柔、仁义与“时”的摩荡中,“情”的相违、相须而导致的吉凶悔吝说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凶。为什么不说“远而不相得”呢?因为只有“近”,情感才会产生真正感应的作用,喜怒哀乐,才会引起应有的反应。阴与阳、刚与柔,都只有在一个能够引起彼此排斥或吸引的范围之内,才会相推、相荡,这与情感的感应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将“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释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佐证,就是在这个表述的后面,《系辞传》紧接着就写道:“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金景芳先生针对这几句话说:“这段话与《周易》没有丝毫关系。总的来看,这一章语无伦次,杂乱无章,肯定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这几句话说得过头了一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第一,这段文字也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之《系辞传》,说明这几句话已经由来已久,属于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我们说《易传》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孔子亲笔所作,二者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孔子的后学良莠不齐是难免的,即便是写得差一点,难道就不是孔子的后学?尤其是,难道就不是传承孔子的学问?第三,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围绕着“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而发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凶、害、悔、吝”,另一方面也是总结相得与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现的方式,与“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系辞传》)的思想理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辞”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现,在它的惭、枝、寡、多、游、屈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与动机,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爱恶相攻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人类为什么会信仰?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谈变动?这都是就人类自身利害与需为有关者而讲的,也就是“变动以利言”。而吉凶呢?则是根据人类心理的需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来是大吉,在我看起来说不定是大凶;在别人看起来是大凶的,在我用起来说不定却是大吉的。所以说吉凶是因个人的需要而定,人们对变动的看法是着眼于利害关系的,“吉凶以情迁”,是看个人心理情绪的需要来讲的。
《易经》最后还是回到人文文化上来。什么情况才叫吉与凶呢?“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你不喜欢,给我好了,对你是大凶,因为你不喜欢嘛!你厌恶它,而我喜欢它,我们两个爱恶相反,爱恶因矛盾而相攻,古凶由爱恶心理而来。孔子研究《易经》到这里,所得的结论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一切都是跟着人义文化,跟着人们的需要来的。所以“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饿的时候面包摆在面前就很喜欢,不饿的时候摆在面前便很讨厌;需要的时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兴,需为而得不到会很痛苦,所以“远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实的,“伪”是虚情假意的。一个人不要只听一句话“我爱你”便高兴起来,有时候这句话是真的,有时候是假的。“情伪”互相有感应,其实都不能骗人,也骗不厂人的。“情伪”互相感应而发生利害关系,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最后的报告,非常重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我们研究《易经》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经》所谓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则凶”。譬如夫妇两人刚结婚好得不得了,那当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凶了。所以我也经常告诉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自己或最亲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说越亲近越不能合作,这是最坏的最危险的。因而变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这些都为注意。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系辞》,《周易》预测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八卦与天地准,也即八卦是从天地万物之中抽象出来并能准确代表天地万物的。宇宙初生乃是由由天地阴阳二气所化生,即所谓太极生两仪,从虚无中诞生了天地两极,有了天地两仪后,天地之气交感才能化生繁衍出万物,此时就叫做天地人三才,也叫三生万物,在世间生存的万物无不是生存于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就生活于天地的夹层中,故易经八纯卦由三爻所构成,而三爻排列组合只能有八个,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以代表天地万物。

有了八纯卦所代表的世间万物后,万物不可能不变动,因此总会发生关系,那么这八个卦所代表的作用关系共有多少种呢?根据排列组合公式,八个卦之间的作用关系共有64种,因此这64卦就道尽了世间万物的各种作用关系,故八卦的复合卦共有64卦,在我们看来世间万物虽然虽然表面现象有很多,但都有其共性的,可以抽象概括出64种,不可能有第65种。

其次,八卦虽然与天地准,能够反映世万物万事的变化,为何就能定位我所求问的事处于哪种作用关系呢?这便需要将求测者心中所问之事与八卦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进行定位目前所处的状态,从而得知将来的吉凶祸福状态。问卦有相关的规则叫“不问不占,不动不占”,讲述的就是将求测者心念波动的情况与八卦符号对应起来,在人先天心念波动时,也即牵挂着某事物吉凶时,便会在其周围产生一个气场。

此时气场就会显露出相应的八卦形象,将要求测的事用八卦符号表示出来,就像我们要查什么就在网上百度搜索相应的关键内容类似,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质作用于意识,其实意识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物质的,这跟神鬼无关,只是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论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

宝马嘶归红旆动,西山街木众鸟多是什么生肖?

宝:
①珍贵的东西。《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指随侯珠。和:指卞和璧。)苏轼《和子由》:“千金买战马,百宝装刀镮。”②珍贵的。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③帝、后、太子的印玺。《新唐书·车服志》:“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④珍爱。《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迩:近。)
嘶:
①声音沙哑。《汉书·王莽传中》:“莽为人侈口蹷顄(hàn),露眼赤精,大声而嘶。”(侈:大。蹷:短。顄:同“颔”,下巴。精:同“睛”,眼珠。)②马鸣。庾信《三伏闻游猎》:“马嘶山谷响。”③鸣声凄切。陈羽《夜泊荆溪》:“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
红:
①本义为浅红;桃红;粉红。后泛指红色。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浓盛。)②花的代称。张先《天仙子》:“明日落红应满径。”③通“工(gōng)”。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等工作。《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lěi),红女下机。”(释:放下。耒:农具名。)
旆:
①古代末端像燕尾装饰的旗。《诗经 · 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织文:染丝而织成花纹。鸟章:鸟纹图饰。央央:鲜明的样子。)②代指旌旗。《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
动:
①行动; 活动。《周易·系辞下》:“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利:利益。迁:变易。)《孙膑兵法·见威王》:“事备而后动。”②劳作;劳动。《孟子· 滕文公上》:“为民父母,使民盻盻(xì)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盻盻:恨视。)③震动;移动。《孙子兵法· 军争》:“悬权而动。”李商隐《瑶池》诗:“黄竹歌声动地哀。”④使用;动用。苏轼《辨黄庆基弹劾札子》:“若一一似此罗织人言,则天下之人更不敢开口动笔矣。”⑤发动;开动。《汉书·魏相传》:“今边郡困乏……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刘肃《大唐新语·极谏》:“今所幸宫去京二百余里,銮舆动轫,俄经旬日,非可朝行暮至也。”(幸:旧指皇帝亲临。动轫:启动车辆。)⑥萌发;发生。《齐民要术·插刜》:“刜叶微动为上时,将欲开莩为下时。”(上时:最好的时间。开莩:叶子裂开。)⑦改变;变化。《后汉书·班固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⑧感动;触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⑨怀念。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乡关。”⑩引动;牵动。柳宗元《答贡士沈起书》:“谨以所示布露于闻人,罗列于坐隅,使识者动目,闻者倾耳。”(闻人:有名望的人。坐:“座”本字,座位。)(11)指动物。归有光《二石说》:“至仁之泽,洋洋乎被动植矣。”(被:施加。)(1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次数很多,相当于“常常”“动不动”。《汉书·食货志上》:“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
团:
①圆;圆的。《墨子·经下》:“鉴团景(yǐng)一。”(鉴:同“镜”。景:古“影”字。一:指光聚于一。)②圆形的东西;球形的物品。许浑《送惟素上人归新安》:“寻云策藤杖,向日依蒲团。”《东京梦华录 ·端午》:“粽子,白团……”③团弄;搓揉(泥、面等)。李白《上云乐》:“女娲(wā)戏黄土,团作愚下人。”《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团曲之人,皆是童子小儿。”④围绕;环绕。陆游《小集》:“儿曹娱老子,团坐说丰穰。”⑤聚集;会合。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⑥军队的编制单位。历代兵制,设团的情况不一,隶属不同,人数多少有别。《隋书 · 礼仪志三》:“又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有偏将一人。”《新唐书·兵志》:“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⑦猜测;估计。晁元礼《少年游》:“眼来眼去又无言,教我怎生团。”⑧量词。用于成团的东西。《宋史·外国传·回鹘(hú)》:“回鹘本匈奴之别裔……乾德二年,遣使贡玉百团,琥珀四十斤。”⑨宋代对集中的商肆的称呼。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又有名为团者,如城南之花团,泥路之青果团,江干之鲞团,后市街之柑子团是也。”
龙:
(一)①我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头有角,身有鳞。有脚可走,无翼能飞。《周易·乾》:“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田:指地上。)②帝王的象征。杜甫《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高帝:汉高祖。隆准:高鼻梁。)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③八尺以上的马;骏马。张衡《东京赋》:“龙辂充庭,云旗拂霓。”(辂:天子的车。云旗:很高的旗。霓:副虹,借指空中。)④指杰出的人才。《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⑤二十八宿中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称。⑥十二生肖之一。[龙钟]1. 衰老、疲惫的样子。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2. 潦倒、不得意的样子。白居易《别微之于澧上》:“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3. 泪流纵横的样子。蔡邕《琴操》下:“空山歔欷,涕龙钟兮。”(歔欷xū xī:哀叹抽泣声。)4.踯躅难行的样子。 苏颋《晓发方骞驿》:“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蹴cù:践踏。)(二)lǒng 同“垄(lǒng)”。①冈垄。《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贱丈夫:指贪利可鄙的男子。龙断:断而高的冈垄。)②独占利益。《艺林伐山》:“私富贵之龙断。” (三)chǒng 通“宠”。荣耀。《诗经》:“何天之龙。”
试:
①用;任用。《荀子·议兵》:“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②尝;尝试。《周易·无妄》:“无妄之药,不可试也。”(无妄:平白无故。)③考核;考试。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④试探。韩偓《咏浴》:“自试香汤更怕深。”⑤副词。相当于“姑且”、“试着”。苏轼《浣溪沙》:“敲门试问野人家。”
碾:
①[名]研磨谷物、茶叶等的工具。《魏书·霍亮传》:“嘉其有济时用,遂教民为~。”②[动]滚压。白居易《浔阳春·春来》:“金谷踏花香骑入,曲江~草钿车行。”③[动]车磨(玉石)。李贺《春怀引》:“蟾蜍~玉持明弓,捍拨装金打仙风。”
泣:
①无声或低声哭。《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②泛指哭。《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③眼泪。《韩非子·和氏》:“泣尽而继之以血。”④通“涩”。滞涩不畅。《素问·五藏生成篇》:“凝于脉者为泣。”

吉凶参半,得失相伴,投机取巧,如赌一样。吉带凶的解释

吉也有,凶也有,得也有,失也有,投机取巧也有,赌也有

吉凶无常,得失相伴什么意思

吉凶无常意思是吉祥和凶恶是没有规律的,得失相半意思是有得到就有失去,它们是不分离,相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