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家是怎么看待姻缘的

道家是怎么看待姻缘的,在道观遇到的姻缘

佛家讲缘分,道家讲什么

佛家讲缘分,道家讲道.

儒家和道家对古代婚姻的看法和记载

儒家是这样的啊:
夫妻关系和谐是婚姻和谐的首要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夫妻和睦相处,构建和谐家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儒家把夫妻关系列为三纲之一,对夫妻道德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夫义妇顺”的行为模式。班昭作《女诫》,对儒家的夫妻道德做了总体说明:“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诚)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妻关系本系于天地之德,它直接影响家庭德的、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纯朴。
在儒家的论述中,由许多经典言论论述了夫妻关系的和谐之道,这里摘录一些,并作些注解,以供现代家庭参考。
身(1)不行(2)道,不行(3)于妻子;使(4)人不以道,不能行(5)于妻子。——《孟子•尽心下》
注释:(1)身:自身。(2)行:遵循。(3)不行:指道不实行。(4)使:支使。(5)不能行:命令不能被服从。
注解:古云:“正人先正己”,作为丈夫,如果自己不遵循道行,那么妻子也会逆道而行;不合道义的随意驱使妻子,妻子是不服从的,即使是迫不得已,那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此即“身不正言不行”也。现代社会,有些夫妻,丈夫的行为不检点,对妻子也是恣意所为,这势必破坏夫妻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谐。
夫和妻柔。——贾谊:《新书•礼》
注解:夫妻之间,讲究的是丈夫和顺、妻子温柔,这是营造夫妻恩爱感情的基础。如果夫妻脾气暴躁,那么是无益于和谐的。
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恩义具废,夫妇离矣。——《后汉书•女诫》
注解:夫妻之间,遵循道义才能和睦相亲,夫妻恩爱才能百年好合,否则夫妇之名不再,离婚也就不远了
夫不义则妇不顺。——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注解:丈夫无义,妻子也就无情,无情也就不顺从。夫妻之间应该有情有义,婚姻才能长久。
修己以洁,奉长以敬,事夫以柔(10,抚下以宽(2),毋使君子见其轻易,此之为礼法,自然重于夫。——《辽史•列女列传》
注释:(1)柔:柔顺。(2)抚下以宽:以宽惠抚育后代。
注解:做妻子的如何才能受到丈夫的敬重呢?洁身自爱、孝敬长辈、温柔待夫、宽抚后代,这是礼义之法。否则,就是轻浮,是为君子所不齿的。
君臣夫妻,俱以义合,……夫礼有以情作者(1),父子夫妇之类是也。……情者,人之深心,愚智之所共(2)也。孰有愚者而忘其妻子乎。——《全唐文》卷一三一王绩:《重答杜使君书》
注释:(1)作:兴起,制作。(2)所共:所共有。
注解:夫妻是因有情有义,才结合在一起的,情发自人的内心,为所有人所共有的,有了情义,即使是愚者,也不会忘了自己的妻子的。
夫妇之际,恩情犹甚,……平日有如宾之敬,齐眉之(1)诚。——李贽:《焚书》卷二《书答•与庄纯夫》
注释:(1)齐眉:比喻夫妻相敬相爱。
注解: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是夫妻恩爱的表现。
妇之于夫,终身攸托(1),甘苦同之,安危与共。——张履祥:《杨园先生集》卷四八《讯子语下》
注释:终身攸托:一生所托。
注解:妻子是丈夫一生的寄托,因此丈夫应该与妻子同甘共苦,共渡安危。否则,只能“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唐甄:《潜书•夫妇》
注解:丈夫应有宽恕之心,不能宽恕自己的妻子,而能够宽恕别人,这是为他人所不信的。
夫妻反目(1),不能正室也。——《周易•小畜》
注释:(1)反目:不和。
注解:夫妻反目为仇,整日争吵不休,哪有和谐?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程允升:《幼学琼林•夫妇》
注解:夫妇和睦,家道才能成就和谐,古云“家和万事兴”,家和首先是夫妻和。
夫妻之道,以和不以私(1)。和则顺于父母,私则妨于兄弟(2);和则不失其情,私则不保其终。好内(3)者,君子之大戒;戒私也,非戒和也。——唐甄:《潜书•居室》
注释:(1)私:偏爱。(2)妨于兄弟:伤害兄弟亲情。(3)好内:偏好妻子。内:指妻子。
注解:夫妻组成的是一个小家庭,小家总是生活在大家庭之中的。因此,家庭和睦之道,是以和为基准的,和而没有偏爱。和才能孝顺于父母,才不会失去亲情;有所偏爱则会伤害兄弟的亲情,弄不好还会影响夫妻的关系,使夫妻关系不能长久。所以,做丈夫的不能一味地偏爱妻子,戒除偏爱目的是为了和谐相处。
夫妇正,然后万事无不出于正。——李贽:《焚书》卷三《杂述•夫妇论》
注解:夫妇关系端正无碍,万事也就自然正而不邪。此所谓“正行先正身”之说也。
现代社会,夫妻之间矛盾重重、感情破裂,导致离婚率居高不下。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的还是现代夫妻缺少一种家庭责任感,没有了责任感的婚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走向离异。儒家关于婚姻伦理道德的论言,虽不是金科玉言,但它对于现代夫妻构建和谐婚姻还是有所补益的。
道家对婚姻伦理没有多少论述,把婚姻主要解剖为性:
道教方术有一个内容庞杂的神秘主义体系,它包括养生术、外丹、内丹、斋醮及杂术等。养生术又有炼气、日曝、辟谷、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饮食调养等等。
炼气之法是一种与瑜伽术相关的神秘的修炼方法。
日曝之法并非今日所称日光疗法,它也有一些玄妙的机理和神秘的程序,男子手执一日字,将身体暴露在日光之中为"吸日芒之法"。而女子则手执黄纸之上黑色的"月"字,将身曝于月光之下。男女有别,遵循了男阳女阴的阴阳五行学说。
辟谷即不食烟火谷米。《山海经》说:"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这里讲的是一个神仙的事。
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对俗篇》中有两则辟谷的故事。其中一则引陈仲弓的《异闻记》称某郡人张广定避乱时将四岁女藏在有竖洞的古冢中,只给了数月的干粮和水,三年后回来,本欲收女儿尸骨,哪知她还活着,原来是断粮之后学着墓中一动物,以吸气为生。张广定找到那个吸气的动物,原来是只大龟,道教宣扬的辟谷故事均是无法查实的神仙故事,十分怪异。道士也有辟谷的,不过并非什么也不吃,而是食些松籽之类不寻常之物,而那些什么也不食的"辟谷"者多半是沽名钓誉,明里吸气为生,暗里偷食五谷者。1989年前后,郑州无线电厂退休工人谷报国自称"山泉公"教人"辟食功",在北京广播器材厂等处作报告,"带功讲课",致使"辟食"者饿死无数。(涂建华:《走出骗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第317页)
气功师严新也宣传辟谷之功,并认为辟谷而不饿,反而精神充沛是因为"打开了自身的'营养库存'--贮藏有人体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生命材料。"(郭庆华:《中国超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第97页)现代气功中的辟谷功法,继承了道教"辟谷"养生之术,并且将"辟谷术"进一步夸张和神秘化。
导引即身体的伸缩活动,是一种比较温和的体操,可能是由巫师祈雨时的舞蹈演变而来。导引后来又称为功夫、内功。李约瑟认为,导引的思想基础可能是上古中医的观念,即认为身体毛孔容易阻塞,毛孔阻塞则引起血液壅滞和疾病。导引之外,又有按摩之术。今天的太极拳、鹤翔桩是典型的导引体操。
房中术被作为教理讨论并操作,在儒教和佛教都是不可想象的,但道教做到了。对于人类最为敏感的隐秘的性技巧的研究,在生理学上颇有意义。冯友兰先生说:"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太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即与此有关。当然,道教的炼丹术对近代化学、医药学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房中术之所以能被道教研究,与"阴阳说"的盛行不无关系,阴阳二气说以二气解释世界,而男女即典型的阴阳二性实例。因此道家认为性不但不是成仙的障碍,反而是重要的帮助。男女私下练习性行为的工夫,叫"阴阳养生之道"。其目的是借还精以保全精与神。同时两性要彼此采补滋养,如《玄女经》所说的"一阴一阳相须"。
明代已有房中术方面的书籍,也许还早些。1903年叶德辉收集《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典》、《洞玄子》和《天地阴阳大乐赋》而编成《双梅景暗丛书》。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个弟弟叫白行简,据说《天地阴阳大乐赋》即白行简撰。日本的《医心方》成书于公元982年,但直到近千年后的1854年才出版,它和《玉房指要》都收存了许多古代房中术的片断资料。
房中术中大多并不离谱,但离谱的则离得很远,比如"采阴补阳""还精补脑"等。陈忠实《白鹿原》中有个郭举人,娶下了叫小娥的二房,"不为睡觉要娃,专意儿是给他泡枣的。每天晚上给女人的那个地方塞进去三个干枣儿,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掏出来洗干净,送给郭举人空腹吃下。"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道家的"采阴补阳"本义是男性"交而不泄","数易女而莫数泻精"。由于"女性性交的高潮快可以加强男性的生命力,因此男性的性行为要尽量延长,以达到采阴补阳的目的。"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这些方法到了小说里,已变成了泡枣的方法,而且这种说法在民间还有很多大同小异的版本,绝不是小说家空穴来风。但是,这种方法能达到"补阳"的效果吗?《白鹿原》中说"郭举人自打吃起她的泡枣儿,这二年返老还童了"。
"还精补脑"之术在《后汉书》中有记载,书中说冷寿光行容成之术以致长生。所谓还精,即在射精之时压迫阴囊与肛门之间的尿道,使精液进入尿道,以后与尿一同排出体外。对此,道家并不知情,他们以为精子上行,故能滋补身体。道家称还精为"黄河逆流"。据说,在民间行容成之术者,还大有人在。
道家行为中最令人惊异者,是将一般的婚姻生活与个人私下修行的功夫公开化,成为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叫"中气真术",又叫男女"合气"。该术始于公元二世纪张良和张道陵时期,到公元400年之际,在孙思邈的领导下,已经很普遍了。"合气"之术的目的是"释罪",行于禁食之后,当新月和满月之夜,首先有一种舞蹈,叫"龙缠虎弄",继而是公开作性的结合,或者是会众在庙中的厢房内运用各种技巧作连续的性交。这种会众轻视阶级、重视人文、不分贵践打成一片的性交仪式,令苦行的佛家和道貌岸然的儒家瞠目结舌。
在气功宗派繁多的今天,房中术又有沉渣泛起。据报道,已于1994年取缔的非法组织国际气功科学联合会主办的报纸《国际气功报》上曾经刊登广告,举办函授班传授道家"玄觉丹道"、"阴阳双修"。
除了养生术,道教方术还有外丹术、内丹术、斋醮及杂术。练内丹即练身内之气,利用闭气等方式使气牢固于五脏,不泄于外,精气神混为一丹,以此"长春不老,与天齐休",亦即练丹田之气。现代气功中真气、丹田之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以及放松法、呼吸法、行气法、入静法、意守法等修炼理论和方法,均从内丹理论而来。外丹术包括黄白术和金丹术。用种种技术炼出的金丹包括大还丹(氧化汞、氧气铅)、小还丹(硫化汞),轻粉和粉霜(汞的氯化物)等,隋唐练丹达到高潮,唐朝有许多皇帝误服金丹而死。当然,炼丹也发现了固体王水的制作和雄黄的炼成,发明了火药。《道藏》中关于外丹术的著作有约百种。斋醮及杂术包括斋醮、符祝、禁咒、步罡踏斗、乘跻、五遁、守庚申、拘魂制魄法、变化术等。
阴阳五行说是道教的思想基础,它贯穿于道教的宇宙生成论、神仙系谱、丹道方术的各个方面。在丹道方面,"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法象,而配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执行之符候。道家方术如占候、望气、星命、奇门遁甲、堪舆等,更是离不开阴阳五行。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这是很有吸引力的。汉武帝就是个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有个叫李少君的,自称会长生不老之术,投皇上所好,来到了长安。此君五十岁年纪,却自称七十岁,让人有仙风道骨之感。少君说"致 物和丹砂可以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推销他的炼丹理论。可是还未传授完长生不老之术,此少君就死了,令汉武帝十分惋惜。武帝居然没有想到这一层:既然少君得道成仙了,怎么说死就死了呢?
同样的笑话在苏联也闹过。博戈莫列茨研究成功了一种有关长寿的理论。他宣称,人可以活到150岁。斯大林对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很感兴趣,所以一直非常关心他的研究工作,博戈莫列茨的任何要求都得到了无条件的满足,物资和精神双丰收。他被斯大林授予各种奖章和荣誉称号:科学院院士,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博戈莫列茨于1946年去世,终年65岁。斯大林比汉武帝开窍一些,他顿悟道:"看来,这家伙把大家都骗了。"

道教婚姻名句

教是中国古bai代传统文化的重要du组成部分。尽管道教与儒家思想有很zhi多不同dao之处,但二者都肯定人生的美好。只是儒家比较侧重于人生的社会性一面,强调处理好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而道教则更侧重于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而对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如爱情婚姻,都希望在另一个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续,对待人间的婚姻,道教的绝大多数派别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天地之间的事物皆由阴阳结合而成,男阳女阴,相互配合和谐才能体现天道 。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被道教界视为养生权威的彭祖,则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本能出发,认为“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许多道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不可废。可见,道教对婚姻采取的是肯定的态度,即便是清规戒律严明的全真道,也不一概地否定社会上的婚姻制度,对民众的婚姻不加批评,同时也接受在家者为本派的居士。
道教对婚姻虽持肯定态度,但却坚持将与婚姻分开,两者不相干涉。在《三百大戒》中规定道士“不得与人间婚姻事”。当然,更不能“破人婚姻事”(《云笈七签》卷三十九)。
道教对妇女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独特。这也许与他们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有关。在他们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与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女冠(道姑)可以与男性道士一样直接成为仙人。道教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早期道教,男女平等的观念尤为典型。《太平经》认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这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

道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道家最讲究的是随缘,  如果非要有一段情缘的话,你也必须要尽了它,尽了人道尽天道,这是道家修行的根本。

人道中所有的缘分都尽了这就是解脱,正所谓修行在世间,出世成正果,尽一切缘分,但不追求一切缘分。所以,道家入世,一切还是随缘。

催姻缘符催姻缘好吗?

如果是作法注入灵力的催姻缘符催姻缘效果肯定好,看你是在哪里请的催姻缘,请的催姻缘符有没有被注入灵力。如果是在狐仙堂奉请的催姻缘符的话,是很好的,我在22岁开始找对象,找到30岁都没遇到合适的,真是把一家人急坏了,我偶然看到狐仙堂的官方,网站,就去看了看,觉得很好,就了狐仙和合手串和催姻缘和合,嘿,还真出效果了,很快让我遇到适合的对象了。

催姻缘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

一、命带孤独的人需要红绳子
据命理名着《三命通会》云:“男孤神,他乡之客,女寡宿,异省之妇”,意思是说:男命遇孤神疏六亲,女遇寡宿独房眠,皆为形只影单之人。命格带有这些孤独星神的人,最适合佩带红绳子给自己冷冰冰的气场带来阳光,带来桃花的热情。
二、月老的红绳子
在中国古代民间的神仙志怪小说与民俗传说里面,有一位神仙是专门掌管人间姻缘喜事的喜庆神,人们把他称为“月下老人”,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媒神。据古籍《浮生六记》所言:“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说的就是月老如何根据姻缘簿,给天下有情之人牵红线,搭红桥。历史几经变迁,风俗几经变异,到今天,这根红绳已成了姻缘的代名词。如今许多单身男女若希望自己的桃花好,即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戴红绳催桃花。已婚人士若要增加自己的人际关系,或者销售行业、娱乐圈、广告行业,需要大量的桃花与人缘关系的职业,都可以戴红绳来给自己的运势增分增彩。
三、道教的红绳子
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的道教,要求人们应该珍惜生命、重视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所以重人贵生思想一直是道教的优良传统。道重贵生,修的是今生今世,因此道教无论在养生学、武术学、改运学说上,都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特效方法。而道教对于红绳子的选择旺运方法则有以下要求:
1、红绳不宜选细小型,皆因红绳为阳,阳主动,代表阳气动起。
2、将红绳放于盛有盐水的碗中,盐为众口之味,主祛晦气。
3、在盐水中放置七个小时后,自然风干,然后按照男左女右的方法佩戴在手上,才是最具功效的红绳改运镇煞法。
4、红绳加桃木,其驱邪避煞的功效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