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拜太岁是怎么拜

拜太岁是怎么拜,拜太岁可以代替

怎么样拜太岁

“拜太岁”是常见的化煞方法,太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其实拜太岁的方法可繁可简,但以下的步骤则不可缺少。
一般来说,拜太岁可粗略分为三类:
① 选择往大庙参拜:进大庙和进细庙的拜祭方式略有不同,如欲到大型庙宇参拜,步骤如下——•首先到庙外庙一份太岁衣,太岁衣的作用有如一份表格,要将自己的名字、年龄及出生年、月、日写在上面,以知会太岁应保佑哪一人:•先向六十太岁的统领上香;•向该年太岁上香(2007丁亥年的太岁姓封名齐,另一说姓均名齐);•再向自己出生年所属的太岁上香(大庙设有六十太岁一览表);•然后逐一向其余太岁上香;•最后将太岁衣化掉。
② 选择往细庙参拜:因为细庙的地方浅窄,很多时会将六十位太岁放在一起,所以拜祭方式比大庙较为简单——•到庙外购买寿金(细庙一般没有正式的太岁衣出售,通常以寿金代替);•在寿金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寿金数目按自己的岁数多少而定;•向庙中的太岁上香参拜;•将准备好的寿金放到属于自己年岁的太岁像下(可请庙中的工作人员代劳);•最后化掉其余衣纸。
③ 选择在家中自行拜祭:不论大庙或细庙,新春前后总是人头涌涌的,如果不想往庙宇参拜,亦可选择在家中自行拜太岁,俗语称为[拜当天]——•在红纸上写上该年的太岁资料,以本年为例,可写上[丁亥年当年太岁之位]或[丁亥年封齐太岁位];•将红纸放在家中的神明(如观音、关帝)旁边;•以六色果(六款生果)、煎堆及斋菜等作供奉,诚心地参拜;•最后将衣纸化掉。
不论你用哪种方法,只要诚心拜祭,太岁便会保佑你。至于最适当的拜太岁日子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八的吉时,而带去供奉的物品不需有肉,只需简单的香烛及生果即可。
“拜太岁”后记紧要于年尾“还太岁”,以酬谢神明一年来的庇佑。“还太岁”最适当的时间为每年的冬至前,即农历12月22日至23日左右,方法跟一般还神步骤一样,同样只需准备生果及香烛即可。

拜太岁怎么拜

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 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只。
安太岁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为了安稳心神。 唯有神情稳定自在,才能启发胜妙的灵智,净除诸贪恶习,达到真正的消灾解厄,所以心情愈自在自如的人,愈无所贪求,愈能喜心布施,济助于人,广造一切种种善德,自然会增长无上的福乐。
传统安太岁的方法
安太岁分为两种:一种是「压岁」,另一种是「拜岁」。压岁是指今年行坏运,依照传统做法,将自己的生辰八字写在金纸上,然后放在太岁神相下或香炉下,称为压岁,在一年后必须去还岁;另外,将生辰八字用49个铜板压着,也称压岁。如果是为了求好运而安太岁的,称为「拜岁」, 是将自己的八字写好,拜太岁求平安好运,然后再将金纸烧掉。太岁爷在一般庙中都有设位,也可以安放家中神佛处,或与灶神一齐,设位贴相一般在正月初九天公生或正月中为之,用清茶、素果,敬奉大吉。谢岁则是在同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早晨,用花果、清茶拜谢太岁星君,则万事大吉。
网络安太岁的方法
除了传统的安太岁方法之外,目前还延伸出一种网络安太 岁的方法,所以若觉得到庙里安太岁仪式太复杂,或是没时 间到庙里去安太岁的人,现在都能透过上网安太岁的仪式来 祈求平安顺遂。网络安太岁的时间也比较没有限制,可以在 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生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 段期间上网安太岁,或在四季节气及接近这些节气的日子来 安太岁,也都能达到趋吉避凶的开运效果。四季节气为国历 2/4立春、5/6立夏、8/8立秋、11/8立冬。

怎样拜太岁?

听太岁堂的师傅说化解犯太岁要根据出生年月日做才能化解的,还要佩戴化太岁的法物。

拜太岁是什么意思 怎么拜太岁

建议一定要找正规道长仁泽易道太岁是古老的汉族民间信仰,源于古代汉族民间的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由道教继承发展为拜太岁信仰。常见的化煞解厄方法,大多数以在正月初八举行。当代拜太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城隍庙、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蓬瀛仙馆等道观。
一、寺庙拜太岁
去庙宇拜太岁比较简单。各庙宇拜太岁的流程大同小异,按庙方的安排进行即可。
二、在家拜太岁
1.到就近的道观请太岁符。
2.日期在农历正月初八或正月十五。
3.地点:安奉太岁星君,在客厅的流年太岁方。如果家中设有神位,直接在神位拜太岁。
4.设立供桌香案。按照平日祭祖的方式准备香烛、供品,取本命太岁护身符作为祭拜用的太岁牌位。
5.请太岁神。焚香燃烛,拜请值年太岁。三拜请神后,宣读拜太岁疏文,祈求太岁神护佑。
6.疏文读毕焚化,再拜请太岁星君保平安,太岁符镇宅光明,阖家平安万事兴。
7.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祀谢太岁,并烧掉太岁符。
8.也可以在农历七月十九日太岁诞辰,再拜一次。
拜太岁需要通疏于太岁神,所以要用到拜太岁疏文,疏文可在求取太岁符时一并求取。

如何化太岁

最佳答案
化太岁锦囊是指一些生肖认为冲撞了太岁的人,为消灾解难,祈福平安而通过某种途径而祈求的锦囊。 化太岁锦囊改如何使用,又该如何处理呢?
步骤
1. 后可以直接使用,可以放包里随身携带。
2. 放卧室太岁方镇宅护佑四方,不管人在哪工作、学习,都可以放家中卧室镇宅的。可直接挂于墙上。
3. 如果家中安有神位,供奉有神像,直接挂于神像左边的位置即可。
4. 犯太岁者年尾送太岁,可得功德圆满,腊月二十四需要送神谢太岁的。送太岁流程如下:疏文上签名、填写送太岁日期(一般在腊月24日送太岁)。
5. 准备香三支,烛一对,元宝(或纸钱)。
6. 准备供品。水果三样,清水三杯。
7. 早饭前送太岁,地点在自家大门外送太岁即可。点燃香烛,叩拜后,取出疏文,宣读,读毕,从文首开始焚化疏文。再焚化阴阳五行护身符、太岁符与元宝。

道教作揖的基本手势

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

子午印

道教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非常讲究。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自创立后,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礼仪形象时,承继了道家和吸收了儒家以及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些礼节,结合道教的实际情况,在对道士的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使其从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道教礼仪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礼即是礼节,仪即是仪式。也就是说,道教用特有的礼节的形式规范道士行为的一种仪范,是区别于俗人的具体行为仪式。

道教自创教后,就制定了一套礼仪,以后历代不断增改、完善。全真丛林制度的建立,对礼仪的要求则显得尤为重要。道教对违反礼仪者,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常以清规论处。

道教宫观礼仪

道教宫观的道士必须住庙,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士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不得华饰,但要整齐,道人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神侃。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起邪念。乾道、坤道之间不得随意串门。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炼。

到其他庙内挂单,要遵守其庙中规范,不经允许,不得常住。

道教穿戴礼仪

服饰是道教形态上的一个突出标志,人们可以从服饰上清楚地辨认出道教徒。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便服、白袜、布鞋。

道人服饰,古有“羽服”、“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黄色黑边,受戒时用;法衣,指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蓝色,以象天色和东方青阳之气;法衣则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把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的合格服饰,不仅是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所谓的“冠”不仅指帽子,而且指特制的礼饰。最通用的有黄冠、五岳冠、五老冠等,这些是作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青白相间的“十方鞋”,多耳麻鞋也可。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道人裤管必须装入袜筒内,不得敞着裤管。不穿高筒白袜,亦须把裤管齐膝下绑扎。不扎裤脚上殿,殿主不让进殿,进了殿要受罚。

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道教迎接礼仪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时,须行拱手礼或作揖礼。

拱手礼即抱拳拱手。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可口说:“无量观”或“善哉、善哉”,也可说:“道祖慈悲”。“无量观”有与人祝福无限之意。与人相见,一手持物时,则伸出一手,食指内屈为礼(为一气化三清之意)。

作揖礼即躬身稽首。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双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臀部突出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礼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言语礼仪

进入法堂以及上宴席,不应高声言语,也不应大声咳嗽。不得多言,不得与师辈争话,不言人过失。不说俗人家务。不言为媒保事。不与妇人低声密语。质疑询道当礼拜致敬。如问家常事,不必礼拜。不与人说符咒幻术及一切旁门小术。道教称以上这些为“净口”。

道教科斋礼仪

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斋醮的礼仪很复杂,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敬香时,还应上供敬神。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到供桌上。供品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茶、果、饭(米制品)、菜(青菜、干菜)、馒头(面制品),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炷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道士礼叩分为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两种。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足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

行礼为: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子纹),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梢节(午纹),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此即外呈“太极图”,内掐“子午诀”,其寓意为“抱元守一”。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环绕,同时躬身。

叩首为: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两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手背上。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

如此三礼三叩毕,足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向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

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住观道众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时,方丈、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大礼。

道士叩拜,是对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即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道士必须参加各种道场活动,衣冠整齐,虔诚祈祷。不得打闹嘻笑,要庄严从事。

道士出家后还需“冠巾”。“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冠巾也叫“小受戒”。行冠巾礼时有数师在场,如冠巾师(高功)、度师(即恩师、师父)、拢发师、引进师或引礼师等。

斋醮科仪的礼仪很复杂,也是最讲究、最重要的。做道场时,一定要以道教常规对待。

每逢朔、望以及重大道教节日,除给祖师外,还要弟子给师父顶礼,学生给先生顶礼。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

道教吃住礼仪

在过去,道教的丛林宫观对吃住有严格的仪范。道士吃饭要依仪范进斋堂吃饭,名“过堂”。常住在斋堂吃饭有三种规矩:一是便堂,不讲礼仪,随便用斋,但必须食素,且不能说狂语;二是过堂;三是过大堂。过堂吃饭叫“过斋堂”,要衣冠整齐,在斋堂门外排班进斋堂用斋。常住九月十五日起到三月十五日止都是“过堂”吃饭。腊月二十五“接驾”后到正月初五午斋毕均要“过大堂”。过大堂八大执事在客堂搭衣(班衣也叫法衣)整班,客、寮带班到监院寮(有方丈者到方丈寮)门口,两两相对隶立,监院出寮(搭衣、捧如意)两使者随出,站立监院两边。同打一躬,客、寮引班到斋堂门口,分班续立在两排道众后边。

道众听到打梆号,衣冠整齐到斋堂门口外排班,执事排班请监院,堂头衣冠整齐去请供,两名经师,一名护供,一名站在堂内。堂头请供(一小盂饭,一小盂清水,一双筷子,燃香三炷,一炷烧在司命炉内,两炷放在供盘上),举供齐眉,入堂,供于灵祖像前。按道教仪式击梆。

吃饭时,叫“让斋”。不“过大堂”,平时过堂,由堂头“让斋”。“让斋”完毕,侍者归座,合堂用斋,切忌“响堂”。大众用斋,行堂左右巡视,随时给添饭、添菜。斋堂用的碗筷摆法亦有法规。每人面前两只碗,左饭右菜,横筷子两碗前近身处。若欲添饭,以目注视行堂,用筷指左碗;欲添菜指右碗。行堂持饭、菜桶至前,要多少,以筷在碗内划圈,行堂根据所划添饭、菜。吃好时,将筷直置于两碗中间,以示斋毕。堂头看大众全用斋毕,目视侍者,侍者下座,喊:“大众结斋”。

食毕,方丈、监院、道众,同打一躬,依次退出。

道众吃饭时必须先供奉祖师。

腊月二十八日客堂备席,请果茶执事团年,道众吃“混元菜”。年三十下午于山门外设香案,供本宫前羽后化各派灵位牌,监院、高功、经师去大厨房“接灶”,做祝寿科仪,接着便是接喜神,抢喜钱。

初一至初五日;这五天中午皆吃“混元菜”。一般宫观,吃饭另行“过小堂”仪。很少举行“过大堂”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