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道教的轮回源自于佛教

道教的轮回源自于佛教,道教相信轮回吗

轮回转世学说是佛家特有的吗?道教有没有

道教有轮回说的依据:
一、《正统道藏》太玄部中云:
「始气化生先天老子。自尔以来,先天老子乃以玄气时时而下生。
万法天师
有古大先生
郁华子
大成子
广成子
随应子
赤精子
录图子
务成子
尹寿子
真行子
锡则子
古邑先生
籛铿
商容
……」
二、《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里》记载:「昔有国名号光严妙乐,其国王净德、王后宝月光无嗣,后广陈供养,六时行道,遍祷真圣,已经半载,不退初心,忽夜宝月光皇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怀胎一年,於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于王宫。当尔之后王忽告崩,太子治政,俯念浮生,嗣位有道。“遂舍其国,於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过是劫,已历八百劫身。常舍其国为群生,故割爱学道於此。后经八百劫,行药治病,拯救众生,令其长乐。此劫尽已,又历八百劫。广行方便,启诸《道藏》,演说灵章,恢宣正教,敷扬神功,助国救人,自幽及显。过此已后,再历八百劫,亡身殒命,行忍辱,故从事舍己血肉。如是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是曰清诤自然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如是修行,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道教的轮回和佛教的有什么不同,道教里是如何脱离轮回,超脱生死的?

依赖于无为,把自己内心修行的,无比坚强,把生死修习得无求,无念

超脱生死了,不会期待来世

道教与佛教生死轮回

道教与佛教的轮回应该是一样,所不同的是出离轮回的方法不同,妖魔死后和人死后一样,都要走六条道,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

轮回是始与道家还是佛家?

轮回是客观事实,早已被古印度一些古老教派的修行者发现了。佛家也有。道家不知道了,不过,道教既然修仙,除鬼的话,应该也是知道和承认这种情况的。

道教的轮回和佛教的有什么不同,道教里是如何脱离轮回,超脱生死的?_百度...

依赖于无为,把自己内心修行的,无比坚强,把生死修习得无求,无念

超脱生死了,不会期待来世

佛教“六道轮回”与道教“五道轮回”相比有什么不同?

“轮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与道教信仰中的“五道轮回”又有怎样的异同呢?


说起我国的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佛教和道教这两大已发展千年的。中国传统思想劝人向善,这两大亦是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两大的部分教义相互借鉴并产生融合。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中,我们竟能看到类似的神明。

例如:

道教的华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为华光天王佛;

道教雷部马天君,则是佛教的护法四圣之一。

......


不过,由于信徒的追求不同,所以,佛道的某些概念亦有差别。

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是依托于“三世因果”存在的,这是一套相对严谨的理论。在佛教中,“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轮回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所以,这里所谓的“三世”,并不可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前世现世来世”,这个概念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段的泛称。“六道”所指的是六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依照所处境界的不同被分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道。


想要剖析佛教的轮回,还得结合佛教思想劝人向善的基本观来看。

佛教教义认为:人所做出的善行和恶行都属“因”,这些“因”会酿成不同的“果”。对“果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来世托生的“道”。

可以说,这种思想与中国人信奉的“善恶有报”观念如出一辙,生前多做好事,便能得到善报,来世前往天道或人间道享受福报。若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轻则堕入畜生道,重则沦落下界,在饿鬼道和地狱道中受苦。“三世”循环往复,这种命运的转轮是为“轮回”。

之所以佛教会出现这种理念,完全是因为佛教徒的修行方式及追求所决定的。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佛教徒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无为、自在、不生不灭),超脱轮回,不再局限于被摆布的命运。


显然,这种追求与道教的理念是相悖的。

修道者希望通过不辍的修行,将来能白日飞升或兵解成仙,永恒地留存在世界上,达到“仙道贵生”的目的。对于修道者来说,他们所修的并不是“来世”,而是永恒的“今生”。

既是如此,“轮回”的概念在道教是否适用呢?

由于理念相悖,所以,最早的道教是并不存在“轮回”这一概念的。既然,修道者能够通过修行永远留存于今生,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进入轮回。

不过,张道陵祖师所创建的道教发展到北魏时期时,寇谦对教义进行了一番修改,与佛教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寇谦认为:并非所有修道者都能修炼有成,他们仍要受轮回之苦,终有一日进入来世。所以,为了鼓励信徒修行不辍,寇谦提出前世的修炼对今生亦有影响,今生的修行会为来世奠基。从这以后,道教开始有了“轮回”和“功德”的概念。


王重阳创立全真派后,这种思想被写入道书:

“所以来生而身有等殊,寿有长短。既生复灭,既灭复生。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则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之根性不复于人,傍道轮回,永无解脱。”

“人生欲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顶天立地,负阴抱阳而为人也。为人勿使为鬼,人中修取仙,仙中升取天。”

道教引入了“轮回”的概念,并借鉴了佛教的“六道”,创造出“五道”的说法: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

四道者,神入薜荔者,饿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者,地狱名也,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


这“五道”说把生命分为五类,分别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合称为“众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最清静的是天。天神与人同属众生,“各有寿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然而,虽然道教有五道之说,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并不是飞升天道,仍是永远留存在世界上,“与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以生为乐,并进而追求长生不老。甚至于,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取决于“天命”。正如《西升经》所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寿夭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由天命决定。人只要修道养生、与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长生不死。生与道合一,生与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更是道教不同于其他的基本特征。


不过,在与佛教思想的融合过程中,道教的留存出现了变通。

此后的道教认为:“守虚无者”是修道者的最终形态,以这种方式证道者可以与自然融合,这一点与佛教的“涅槃超脱”高度相似。对于道教来说,飞升仙界只是修行的一个阶段,成为仙人的“守神者”可以居住在天宫,在此地向更高的境界修行。

在修行方式上,道教更倾向于今生的修行。修道者本着“无量度人,仙道贵生”的信念济世度人,并以此作为修行之本,这一点,与佛教视前世现世来世等同的思维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