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双鱼太极意境图

双鱼太极意境图,阴阳双鱼图代表什么

什么事双鱼《太极图》?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1.契合图形装饰语言产生的视觉基础--平面分割
太极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根源,太极图更是道教文化最好的图像诠释,是中国古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1]太极图形的美是哲学与美学在图形语言中的统一,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紧密的契合在一起,形式简洁却不显单调,给人以无限的哲与美思考。《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太极图的构成形式上看,阴阳二极相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在传统认识中,这个"圆"涵盖了天地、昼夜、寒暑、生死等等,即为《易传》中太极所囊括的一切内涵。把这一思想引申至视觉领域,这个"圆"就代表了视线所及的全部视觉空间,进一步将"圆"引申至平面视觉范畴,这一图形就代表了无限延展的平面。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以抽象--具象、一般--个别、整体--局部的思想轨迹来阐释道理的。根据这一推论,我们不难发现,太极图这一契合图像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圆"这一平面空间进行理性分割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先有圆这个代表平面空间的抽象概念、后有阴阳二极的具体契合形式,而决定契合形式的是具体分割的方法。这与今天的装饰艺术的具体过程亦不相矛盾,如我们常见的人行道上的路砖就是一个典型的契合图形装饰的范例,看起来是路砖铺成的路,但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由路开始,并非由砖开始的。也就是说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路"这一平面进行有序分割,而最终形成一个或一组可无限重复的"砖"这一契合单元。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而是契合图形装饰语言产生的必要途径。回到太极图中,古人以一条"S"形分割线--这一看似简单的平面分割方法将"圆"这一平面划分为阴阳"两极"的契合形式,从而完成了将无极化作有极、无限变为有限、抽象转为具象的图形转变,实现了哲学和美学二者的统一。
2.契合图形装饰语言形成的心理基础--图底关系
契合图形的构成方式与图底关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都表现为量化的视觉单元的形式组合,但在视觉形式语言的传达过程中,二者表现出很多的差异之处。在图底关系中,图与底都是不可拆分的量化的形式单元,图在形或量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底与之相关的逆向变化,反之亦然。我们常见的艺术设计作品中,人们的视觉活动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图、底的单元个体,即使在一些图底关系较为含糊、甚至是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的作品中,图与底的关系也会随着审美主体的心理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主次之分,也就是说,不管处于何种审美情境下,人们的审美活动都会主观地将一部分图形语言作为关注焦点,而将另一部分作为次要成分,甚至在视觉活动过程中将其忽略。但与艺术作品中的图底关系不同的是,在契合图形装饰语言的应用中,图与底是没有清晰的界线的,任何一个单元都是构成整体画面的必要视觉主体元素,很难说哪一个单元是为了"衬托"其他单元而存在的,所有契合单元的视觉层次都被提升到第一位置,或者同时退至最后位置,各个单元在视觉信息传递过程中是同进同退的关系,这也是这一视觉符号语言成为一种特殊装饰符号的重要成因之一。从根源上讲,可以说图底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现象,受主体审美意识支配,而图形契合则更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客观的组合形式,受主体视觉活动支配。能够将二者进行完美结合的图形形式,恐怕只有太极图了。
在太极图中,阴阳两极在表面形式上是契合在一起的静止量化单元,实现的仅仅是一种物理契合。但图形内涵所反映出的图像语义却并非如此,它的图形语言本身就表现出一种"动"的精神特质。太极的阴阳对立、转换就是体现在这种动的精神之中,这种内在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宇宙人生在阴与阳的对立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中动与静、气与韵最为直观的图像阐释,太极图所表现出的这种"动"的精神特质,使其图形语言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形式,而审美主体正是在这种"动"的作用下,将所接受的这种"视觉契合"最终升华为一种"心理契合"。太极图在画面形式上,阴阳两极互为图底,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进行着阴阳交替、阴阳互生的图底转换,这恰恰反映出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折射出中国古代辨证、发展的朴素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亦可以作为现代美学中的图底关系理论的形成根源,太极图正是图底关系这一理论直观、原始的图像说明,它以最为简洁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阐释了图与底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美学思想。它又是图形契合与图底关系二者之间最为简明的图形链条:太极图以静止的构成形式完成了阴阳二极的完整契合,又以运动的图像语义阐明了图底关系,实现了图形契合--图底关系在审美过程中视觉活动与心理活动的统一。
3.契合图形装饰语言的进化与衍生--完形压迫
在契合图形装饰语言中对现代艺术设计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契合形式却并非单体契合,而是周期性契合。太极图在构成上可谓是一个完美的图形契合形式,但太极图所反映出的变化是内在图像语义上的,而不在图像构成上,因此,它本身也只能作为一个单体契合而存在。而恰恰是这一原始的单体契合形式成为了周期性契合图形形式构成上的起点之一。
周期性契合图形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平面的周期性分割基础之上的,这一图形语言的产生前提是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精确或模糊的图形分割原理,这说明其图形语言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已经具有了科学性。而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遵循着感性--理性的轨迹运行的,也就是说,人们首先进行的是对平面感性、无序的非周期性分割,随着对平面空间的理解和数学、几何原理的认识,逐渐步入对平面理性、有序的周期性分割。这是一个艺术与科学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心理因素。太极图在人们的视知觉活动中是一个完美的图形,即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描述的"完形"注1。要在构成形式上对其图形进行重构与创新就必须将这一"完形"打破,在人们视觉活动的内在驱使力的作用下重构这一图形,进而形成新的"完形"。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是相互对立、等同面积、等同形式的量化单元,二者的契合前提是相互的视觉层次和空间量感具有同一性。因此要打破这一完形格局就必须将二者的视觉层次和空间量感之间的关系分离开来,进行形式上对其的重构与创新。
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
人类社会中什么东西叫文化? 我认为, 能提升生命个体的认识,有助于生命个体去把握主客观存在规律的图形, 就是文化. 人类早起期, 不管是尼罗河畔, 底格里斯河畔, 恒河畔, 墨西哥湾, 黄河畔产生的诸种文字, 不都是图形吗? 建筑物不也是放大了的图形吗? 所以, 我认为, 人类的文化的基因, 就是图形. 华人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 就是典型一例.
西方现代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图象”是可能事态的图象,而不是事实的图象。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指出了“太极图”的实质——“太极图”是万物存在的高度抽象。的确,"太极图" 那个玄妙至极两条黑白鱼,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
数千年来被奉为中国文化之根的《易经》,尚要用阴爻阳爻组成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甚至是更多的文字卦辞来解说. 而由二条黑白鱼为主构成的"太极图", 则含蕴了宇宙万物,天 地 人, 存在与消逝的所有信息!
自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问世以来, 千百年来, 心智健全的中国人, 对"太极图"无不折服. "太极图",不仅是帮助世人认识客观把握客观规律的有力工具,更是帮助个人认识自身(主观)的标准图式。
人, 除了肉体,; 还有精神(心灵)。任何人,都是一个太极. 这个太极的黑白鱼, 是由肉体和精神(心灵)构成. 只有其一, 人是不可能存活多长时间的。
任何人的精神, 又都是一个太极! 这个太极的黑白鱼,是由理性、感性两个部分所组成. 只有其一,人也是不可能存活多长时间的。
周敦颐之所以能用250字就写出了言简意赅的《太极图说》,是因为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纳了道家佛家的精华, 洇氲三家精粹后的结晶.。
太极图, 是瞬间的静止. 静态的太极图, 实际上又很短暂. 静态的太极图, 既存在, 又不存在. 我们从静态的太极图, 能悟到深刻的道理. 但太极图之玄妙, 仅从静态是体悟不到的. 太极图之玄妙, 是从旋转来, 是从运动中来!
没有东汉时的玄学, 没有隋唐兴盛的禅学, 周敦颐是构思不出太极图, 是提炼不出《太极图说》的.。
千百年来, 欧洲大陆, 美洲大陆, 非洲大陆, 澳洲大陆, 虽说产生了许多哲学大家. 他们浩如烟海的哲学著述,没有哪一本哪一册能象太极图这么简约! 那么形象! 那么完美.
炎黄子孙,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只要能品味出太极图的些许道理,无论在天南地北,都能平和面对人生面对大千世界的. 这是人家的回答我粘贴来的

释双鱼太极图

如图

双鱼图的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太极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两条黑白鱼图形,构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图案,从图案的画面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杰出的构图,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而又抽象,如果拿它与世界上的任何图标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图案,非常的不简单,简洁抽象的构图背后,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其图案的丰富、深刻,与世界上任何古老的图案相比,难有能出其右者。 在中国古代,“太极图”经过历代学者、专家,以及道家、儒家等杰出人士的图解、诠释和引申发挥,已经构成了一个涵义异常丰富,哲理十分深邃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哲学思想、理论、民间信仰,还是军事、、建筑、风水、文学、棋类等,都这样那样地受过“太极图”理念的影响。至今,“太极图”仍在影响着现代的文化和生活。而且,“太极图”的哲学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国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大家知道,在韩国的国旗上有明显的太极标志,在蒙古国的国旗上也有太极印记;在新加坡、安哥拉空军的机徽上,在韩国、德国奥运会以及韩国亚运会会徽上,也能看到到太极理念的影响;在美国研制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商标上也能隐约感受到太极的阴阳观念……。还有很多对立因素、阴阳相补的,都这样那样受到了“太极图”的影响。 探索“太极图”的起源,可以知道,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力图了解自然现象的观念的总结和概括,或许是自然界的互动、互补、对应,对立而又统一,启发了先民们去探讨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概括成了阴阳易理,并以简洁、玄妙的图式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太极图”以浅而喻深,简易而又博大精深的方式表现着深刻的哲理意蕴,以巧妙的构图去表达幽玄的意理。如果比较当代计算机以图形界面去去连通着操作系统,你会佩服中国的古代人构思“太极图”的伟大创举:图形与数字结合,具象蕴涵着抽象,简单意味着丰富,简洁包含着深刻。“太极图”是中国古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被西方著名学者贡布里希誉为"一幅完美无缺的图案"。其实,图形后面的深刻意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寻根溯源,探赜索隐,力图了解其隐含的奥秘。 为了探索“太极图”,后世根据典籍的记载和相关的传说绘制了很多关于“太极图”的揣意图,如早期的“天地自然河图”、唐朝的“太极先天图”、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明朝左辅制作的“景岳太极图”与“左辅太极图”,还有清朝胡煦所制的“循环太极图”等。“太极图”有各种各样的图形,但后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古代太极图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中间的核心部分是阴阳鱼相互涵容交感的圆形图案;外面环绕着八卦。当然,八极图演变至今,出现了纯粹的阴阳鱼构成图,外边没有套八卦,这可能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对于图形追求其简化简洁的趋势。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从古到今有很多探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些说法有很有道理,一些说法很神秘,而有些说法则颇具哲理,当然,这些说法至今仍属各持己见,难有定论。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一,在古代的典籍中,有不少的记载,说太极图起源于远古的伏羲所作的图,据说是根据河图和洛书图所研创出的简易图,河、洛两书的神秘性给伏羲太极图也带来了非常神秘的色彩;二,一些关于艺术起源的书上常说,太极图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轮纹、漩涡纹、鱼纹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由具象的图像渐渐演变为抽象的图案;三,由于太极图与周易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太极图起源于东汉魏伯阳所作的《周易参同契》,易与太极,就披上了互为因果的神秘色彩;四,影响最大,最具哲理意义的几种说法是,太极图为宋朝前后的哲学大师周敦颐所绘,或为五代宋初的道教名士陈抟所绘,或为宋元之际的佛教徒寿涯所绘。

请问太极图的来历与所蕴涵的意义?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并无阴阳鱼图,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中,也只画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的图形。显然,阴阳鱼图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明赵(huU)谦伪造的,根本不是易学的组成部分。
然而,阴阳鱼不仅在明、清流行于各种易书易图中,而且在道门、民间也广泛传播,现在更是风行于世界,居然成了韩国国旗的图案。现在流行的阴阳鱼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鱼”(图3-6),明代的赵谦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因有了陈抟(tuWn)的黑白圆点河图,后被更名为“古太极图”,以与周敦颐的“灯笼”太极图相区别。另一种是丰圆鱼,由大圆直径上的中段为界,各反向取小半圆为鱼头,见图3-7。这两种图各有不同的画法,但就其图义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由于这种图案与中国人潜在的精神意识非常默契,能够无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故被许多近贤推玩揣摩,对其做过大量解注与发挥。
“阴阳鱼图”的来历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来自于成都青城山的隐者,有人说它是明代人伪造的,有人说它是伏羲根据天地阴阳之象最先画出的,后人根据“阴阳鱼图”才画出了“八卦”等等。我们与其去争论上述说法的对错问题,还不如直接把阴阳鱼图的成形过程重新演绎出来,见图3-1。
由图3-1可见,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据《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图”砍成两段,让乾阳段竖在左边,让坤阴段竖在右边,乾上、坤下,阳(男)左阴(女)右,面对面地竖起来,再把外边拉长,内边压紧。然后将它们挤进一个盆里,或把它们各弯成一个半圆弧(见图3-2),最后必然会出现一幅“伏羲八卦方位图”。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位图”之后,又将“八卦”的爻形还原成黑白块,填充在图3-3中,整理图形后就会出现图3-4。再用现在画函数曲线的方法,将每小块的棱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这样就得到图3-5,而用抹去拐点的方法进行曲线处理,便成了图3-6的形态。由于在现存文献中找不到这种图形,我暂把它命名为“雷氏太极图”,“雷氏太极图”是间于“伏羲八卦次序图”和“阴阳鱼图”之间的过渡图形,如对这个图形做进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所见的阴阳鱼图(图3-6和图3-7)。
由于阴阳鱼图本身就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当然不是后贤心血来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种偶然发现,它也再现了先古圣人的思维,说不定伏羲画八卦方位图时就已经同时画过阴阳鱼图,只是后来失传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发现。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鱼图与“八卦图”之间的推演关系,再去争论它是谁伪造的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两条阴阳鱼本身就在“次序图”中存在着,其中阳鱼的黑鱼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阴爻,而阴鱼中的白鱼眼就是离(火)卦的上阳爻。
既然阴阳鱼图是由“八卦图”演绎而来,它就应该叫“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图”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于该图已经构成整圆,它就应该是“太极图”,因为“八卦”生于“四象”,“四象”生于“阴阳”,“阴阳”必合为太极。这样才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意境相合。
同时可把这太极图视为“道图”,《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辞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物质混成了“道”。
当然,道与太极都应该是无形的,无形之物不可为象,既然你把象画了出来,它就已经开始脱离原来意义上的道和太极了。可这种“太极图”或“道图”有欲形而未形的含义,即阴流与阳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变的动感,故可借助它来表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进而理解“道”生万物与“太极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圣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图。 生物谷网站 http://www.bioon.com

太极图与八卦图的区别是什么,最好附图说明!

太极

http://www.taichigood.com/images/logo2.JPG

八卦

http://imgg1.store.pchome.com.tw/~prod/M00045134_big.jpg?pimg=static&;P=1198661355

太极双鱼图的规则

一个大圆,中间两个半圆的直径应该等于大圆的半径,至于代表鱼眼的小圆大小嘛,就看你的审美感觉了,大小适当,看着舒服就成